宋爱华
宋爱华,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文登区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所长
正文
宋爱华,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文登市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所长。
简介
1971年,17岁的宋爱华进入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成为一名讲解员,从此便踏上了与文物保护结缘、与大山为伴的人生旅途。
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位于文登区市区东20公里崇山峻岭腹地。宋爱华在这深山老林一待就是37个年头,从讲解员直至担任所长,凭着执着的信念,她像战士固守阵地一样坚守在天福山革命遗址。
天福山纪念馆建馆初期,馆内的展品较少,文物史料也十分缺乏。宋爱华为收集天福山起义主要领导人的遗物,她先后走遍胶东半岛,行程数千公里,收集了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天福山起义文物。如今,馆内的360多件珍贵革命文物,大都是后来从民间追寻来的,这些资料对传播天福山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宋爱华带领职工去掉“等、靠、要”等守摊子的思想,积极转变思路,多方努力,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硬化、绿化了馆 内主要道路,修缮了胶东半岛“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重要组织者张修己的故居,建起了胶东特委会泥塑馆,兴建了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文登党史馆,扩充更新了2000多平方米的展板,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形式和教育内涵。
1977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天福山革命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国防教育基地”,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事迹回顾
忍受住艰辛,她扎根深山献青春
1971年春,扎着两条小麻花辫的宋爱华和其他三个年纪相仿的姐妹一起,背着干粮提着脸盆,沿着河边窄窄的小道,一路欢歌来到了天福山起义特委的临时会址———当年看庙人住过的几间茅草屋。那时候,作为一个乡下姑娘,还没毕业就能到纪念馆做讲解员,那可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
然而,在山里安顿下来的第一天,就让四个姑娘的心凉了半截:四周绵延数十里的群山中,数来数去,就她们四个人,去周边最近的村庄也要翻过两座山坡;吃饭得自己做,喝水得去几里外的水沟里挑,睡觉也只能挤在一张土炕上;山上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到了夜里,山上的野兽阵阵嚎叫,各种不知道名字的飞禽“哇哇”啼鸣,北风刮得窗户纸呼呼作响……听着让人胆战心惊的声音,四个人手挽着手,躺在炕上一夜未眠。
1973年,天福山革命纪念塔和纪念馆落成,宋爱华等成了正式的管理员兼讲解员,长住山里。那时侯,部队新兵报到,学校新生入学,一般都要来这里进行革命教育。宋爱华回忆,最多的一天,她接待了四五千名来自各地的军人、学生。接待一个参观学习的团队,就得全程跟踪讲解,一丝不能懈怠。除此之外,她们每走一趟,还要挑一担水———上山时,把从下面水沟里打上来的山泉水捎上去;下山时,再把已经烧开的水挑下来。一天下来,当时体重不足四十公斤的宋爱华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挑了多少趟水。
辛苦、孤寂和恐惧,让姑娘的心开始动摇了。1973年的一天,宋爱华跑回家趴在炕上放声大哭,母亲看了很心疼,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再去山里遭罪。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父亲却发火了:山上的忠烈,不该有人陪?他们的光荣事迹,不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吗?你是大山的女儿,从小我就用天福山英烈的精神来教育你,你都忘了吗?
父亲的怒吼,一下子打断了宋爱华的哭声,也断绝了她退缩的念头。简单收拾了一下,她便一溜小跑回到了山里,从此在山里扎下了根。
因为没有专人打理,当时的烈士陵墓只是一个个小土堆,杂草丛生。宋爱华和姐妹们自己动手,重新修整陵园,而后,反复核对资料,将279个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牺牲日期都镌刻在石碑上,并在每座碑上都铸了一颗红五角星。每年清明节,她们都给红五星涂一次油漆,让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承受着孤寂,她只身默默守英烈
四个姑娘相继成家,大家都搬到山里老林场的旧房子居住。因为纪念馆离山下最近的市场也有近十里路,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吃、穿、住、用,一切都存在很多不便。两个姐妹实在熬不下去,便相继离开。
其实,在山上,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毒蛇。1988年一天夜里,6岁的女儿平平起来到大院里上厕所,回来的路上,发现一条蛇正在身后紧紧追着自己,吓得狂喊乱叫。宋爱华被女儿的叫声惊醒了,赶紧爬起来打开灯,把女儿拉进屋,这时往门外一看,那条蛇隔女儿不足半米远。平平吓坏了,抱着妈妈的腿哭喊着:“求求你,咱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吧!我一天都不想再呆在这里了!”
女儿的话,像一把尖刀刺着宋爱华的心:这么多年,我们都苦守在这,图的什么啊!可当时已年近80岁的老馆长却劝她:“孩子,别走,你们都走了,我这把老骨头不顶用啊!”宋爱华一咬牙,还是留了下来。
1992年5月,和宋爱华一起参加工作的最后一个伙伴、也是山上的惟一一名同事也调走了,整座纪念馆就剩下宋爱华一个人。送走同伴,宋爱华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声痛哭。但看着山上20年前自己亲手栽植的小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看到当时不足一米的山路如今已经被硬化修整得平平坦坦,宋爱华收拾起伤感的心,重新担负起守护这里的职责。
就这样,宋爱华一个人在天福山革命遗址管理所守了三个多月。直到同年8月,组织上又给她派过来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肾脏一直都不好,两个新人来报到的第一天,宋爱华便病倒了。住院期间,她嘴里一直念叨着:“你们来了,我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我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但爬起来之后,宋爱华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引进雪松属、龙柏,绿化革命胜地,让这方圣土更绿更美。她征集散落于民间的360件珍贵革命文物,扩大了馆藏,充实了陈列。她带领大家在起义竖旗的地方建起了红旗亭,建起了胶东特委会泥塑馆,兴建了近千平方米的文登党史馆,扩充更新了2000多平方米的展板,使展览更加丰富生动。这里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受了伤痛,她无怨无悔写忠诚
默默付出这么多年,最让宋爱华揪心的是母亲的离世。1990年临近年关,宋爱华在大连市工作的弟弟打来电话说:“姐,妈病了,你过来看看吧!”当时正赶上新入伍的战士要来纪念馆参观,再加上宋爱华舍不得让惟一的同伴王淑珍春节期间都靠在纪念馆里,于是便狠心地拒绝了弟弟。不久,母亲病危,等到宋爱华心急如焚地赶到大连时,母亲已经认不出自己,抱憾而去。这成为宋爱华心中永远的痛。
宋爱华说,自己能在这里坚守着,多亏了丈夫黄相福这个坚强的支柱。为了她的工作,黄相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81年,黄相福辞去公职,在当时的天福山镇干起了钟表修理。1982年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先是放在后北风口村的父母家,后是女儿断奶,黄相福心疼妻子,便主动接过照顾女儿的职责,从喂饭、洗澡、扎小辫到后来的送幼儿园、上学,没让宋爱华操过一次心。在宋爱华的记忆里,惟一能为童年女儿做的一件事就是领着她在陵园里数墓碑,给她讲烈士的故事。
黄相福不仅支持这个家,还支持着宋爱华的工作。2006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宋爱华担心起义旧址内的茅屋漏雨,淋垮屋内的泥塑雕像,急忙和丈夫一起顶风冒雨赶到茅屋。细心的丈夫找来塑料布,将泥塑逐个盖好。天黑路滑,两个人摔成了泥人,黄相福的脚被碎玻璃扎了个大口子,鲜血直冒,两三天不能下地。宋爱华流着泪对丈夫说:“老黄,你跟我受苦了。”
谈起丈夫,宋爱华一直心怀愧疚和感激。她经常跟黄相福说:“我对不起你和孩子,等退休了,我一定好好伺候你们。”
在山里守了37年,她落下了一身的病。但她无怨无悔,她用37年的青春和对职责的忠诚,告慰那些长眠在天福山上的英烈,激励着前来参观展览、接受教育的后来人。
当年起义者之一、原海军政委李耀文参观展览之后,动情地对宋爱华说:“好闺女,在这里坚持了这么多年不容易,谢谢你,天福山的英烈们会记得你,人们也会感谢你!”
参考资料
资料 http://www.sach.gov.cn/tabid/214/InfoID/7602/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