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树兰属(学名:Robiquetia Gaud.)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寄树兰属共有约20种,其中寄树兰R. succisa(Lindl. )Tang et Wang和大叶寄树兰R. spathulata(Bl. )J. J. Smith亦产中国海南岛等地。该属物种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茎质地坚硬,圆柱形,伸长,常下垂,有时分枝,具多数节和疏生多数二列的叶。叶扁平,长圆形,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或斜截而具不整齐的缺刻,基部具关节和抱茎的鞘。花序常与叶对生,斜出或下垂,分枝或不分枝,密生许多小花;花半张开,萼片相似,中萼片凹的;花瓣比萼片小;唇瓣肉质,3裂;侧裂片小,直立;中裂片伸展而上面凸状;距圆筒形或中部缢缩而末端膨大呈拳卷状,内侧背壁和腹壁上分别具1个胼体或附属物;蕊柱粗短,无蕊柱足;蕊喙大或小,肥厚,先端2裂;花粉团蜡质,2个,近球形,每个具半裂的裂隙;粘盘柄细长,上部弯曲,两侧常对折而中央呈沟槽状;粘盘小,近圆形。
物种分类
茎粗壮,常下垂,稍扁圆柱形,长达50厘米或有时更长,粗7-10毫米,具1-3厘米的节间。叶二列,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抱茎的鞘。花序与叶对生,下垂,不分枝,约与叶等长,花序柄基部具3-4枚鞘,总状花序密生许多小花;花苞片向外伸展或反折,狭披针形,长4-5毫米,先端长渐尖;花梗和子房长约5毫米;花黄色带紫褐色斑点和条纹;中萼片卵形,凹的,长4-5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卵形,与中萼片等长而稍宽,先端钝;花瓣卵形,较小,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唇瓣3裂;侧裂片直立,近卵状三角形,长2.5毫米,基部宽3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肉质,朝上内弯,多少两侧压扁的狭披针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钝,上面中央具2条联合的脊突;距与子房交成直角,长5-7毫米,中部缢缩,下部扩大成球状,内面背壁上方(在蕊柱基部下方)具1枚2叉状的氧化镁,内面腹壁(在距的中部)具1个小的胼胝体;蕊柱长约3毫米,药帽前端收窄呈喙状。果长圆柱形,长2-3厘米,粗5-8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柄。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产海南省(三亚市、陵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海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临高县等地)。生于海拔达17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林下或溪边岩石上。锡金王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
茎坚硬,圆柱形,长达1米,粗5毫米,节间长约2厘米,下部节上具发达而分枝的根。叶二列,长圆形,长6-12厘米,宽1.5-2 (-2.5) 厘米,先端近截头状并且啮蚀状缺刻。花序与叶对生,比叶长,常分枝,圆锥花序密生许多小花;花苞片向外伸展或稍反折,卵状披针形,长2-5毫米,先端钻状;花梗和子房长6-10毫米;花不甚开放,萼片和花瓣淡黄色或黄绿色,质地较厚;中萼片宽卵形,凹的,长4-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宽卵形,与中萼片等大,先端近锐尖;花瓣较小,宽倒卵形,先端钝;唇瓣白色,3裂;侧裂片直立,耳状,长约4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并且带紫褐色,边缘稍波状;中裂片肉质,狭长圆形,两侧压扁,长约4毫米,宽1毫米,先端钝,中央具2条合生的高脊突;距黄绿色,长3-4毫米,粗约2毫米,中部缢缩而下部扩大成拳卷状,内面在腹壁上方具1枚扁圆形的氧化镁,背壁(位于蕊柱基部下方)具1枚片状的附属物;蕊柱长约3毫米;蕊喙位于蕊柱基部上方,质地硬而肥厚,马鞍形;药帽前端伸长成长尾状;粘盘柄线形,长约3毫米;粘盘近圆形,比粘盘柄宽。蒴果长圆柱形,长2.5-3厘米,粗0.7-1厘米,具8毫米的柄,有5-6条肋,成熟后倒垂。花期6-9月,果期7-11月。
产福建省(南靖县、平和、华安县、永泰县、连江、顺昌县等地)、广东省西部(怀集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儋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苍梧县)、云南省南部(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生于海拔570-1150米的疏林中树干上或山崖石壁上。分布于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模式标本采自我国(香港)。
物种保护
国家第二批二级重点保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