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73.2厘米、口长64.4厘米、宽45.6厘米,1935年于河南安阳武官北地1004号墓出土,现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历史背景
牛方鼎于1935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004号大墓。侯家庄地处安阳小屯西北,其村北两里外有一片凸起的土地,当地人称为“西北岗”。村民百姓又称此地为“鬼集”,鸡鸣之前没有人敢从这里走过。牛鼎出土之前,考古人员发掘的最初目的是要找甲骨文,后来在西北岗找到殷代墓地,通过三次发掘,在历经劫难的1004号墓,发现墓内遗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但发掘负责人胡厚宣先生发现,墓坑南壁还保留着约一米的夯土没有人动过,在南墓道发现有戈、矛和铜盔等,并在与墓室相连的地方奇迹般地出现了大方铜鼎两件,一件为牛方鼎,一件为鹿方鼎,另外还有一件玉磬。
形态特征
牛方鼎为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两侧一对立耳,四圆柱形空足。器四角及四壁中央有扉棱。口下饰一周龙纹,四壁中央为牛角兽面纹,两侧有立鸟,四足饰兽面纹和三角纹,双耳外侧饰兽面纹。此鼎出自商王陵,底部有牛纹,见附图。
文化价值
牛方鼎上的纹饰非常瑰丽,堪称铜器中之精华、罕见之瑰宝。此器内“牛”铭文与器外牛纹饰的主题是相对应的,这在器物中是少见的。“牛”铭还可标明鼎的用途,为盛牛牲之器。
商代青铜鼎的发展
青铜鼎是在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又因时代而演变。大体说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鬲鼎也称为分档鼎,是鬲和鼎的结合体,上部为鼎,下腹为鬲。商代开始,鼎上铸有各式各样的神秘纹样,如饕餮纹、夔纹、蝉纹、象纹等,多呈兽面纹,纹饰变化非常巧妙。中晚期后,器物内部渐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由一个动物象征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后来出现了一个字的“族徽”和两个字的人名、署记等,渐至有了3个字以上,最后发展到40个字以上的简单记事等铭文。
参考资料
牛方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2024-09-25
牛纹牛闻:古代牛形青铜器里的牛方鼎、牺觥.澎湃新闻.2024-09-25
漫谈青铜器上的牛文化(上).搜狐网.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