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飞行是指在动物王国中,有许多种类的动物具备飞行的能力。鸟类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能够飞行的动物群体。人类发明的飞机在多个方面受到了鸟类的启发。
飞行动物的发展史
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昆虫最早获得了飞行的能力。在脊椎动物中,中生代时期的翼龙是一种已知的能够飞行的爬行纲,然而它已经在约6800万年前灭绝。其他如鬣蜥科、鼯鼠等动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滑翔能力。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蝙蝠则是已经发展出了完善的飞行能力的高级脊椎动物类别。
飞行动物的身体结构变化
为了适应飞行的需求,动物身体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主要飞行器官——翼的结构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有些只能进行短距离滑翔的动物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翼,而是依靠特定部位的变形形成的薄膜在空气中提供支撑,进行滑翔。
鸟翼的构造和功能
鸟翼是适应飞行的主要器官,其骨骼轻薄且带有充气现象。许多骨骼因适应飞行生活而合并或消失。这种改变尤其体现在前肢的变形上: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被简化并融合在一起,使得前肢只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折叠和展开的关节运动,这有助于在胸肌的控制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对抗空气的整体。翅膀上的羽毛是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手骨上生长的是初级飞羽,在前臂上生长的是次级飞羽。它们在扇动翅膀时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前者产生推力,后者产生升力。此外,在鸟翼的翼角(腕部)处生长有一小簇羽毛,这对飞行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飞行动物大全.百度文库.2024-11-05
昆虫的翅膀.百度学术.2024-11-05
飞行动物类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