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该校师生在村干部带领下,1973年起,在附近荒山开辟1.46亩茶园,到1981年,茶园扩大到50亩。1982年,又开垦荒山108亩,种植杉木、棕榈、泡桐等经济林。勤工俭学基地初具规模后,注重发挥育人和创收双效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年级安排适当劳动项目,小学阶段每个学生先后参加茶叶生产全过程劳动与管理,都能掌握种、管、制茶叶全套技术。1981年,省委书记项南在南平市视察工作期间,盛赞该校的办学方向。该校发挥山区优势,积勤工俭学收益实现“两免费二自给”(免收学费和书籍费,学校办公费和民办教师补助费自给),添置电视机、显微镜、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建立拥有3000多种书籍报刊的图书室。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小学阶段普及率、巩固率都在98%以上。1985年,将勤工俭学收入提成4万元创办制茶厂,并开始栽培高产茶和良种茶,42亩茶园栽培13个品种,进行比较实验,从剪枝、栽培、施肥、治虫、采茶、制茶各个环节进行对照,获得高产科研成果:1.46亩“政和白茶”创年产干茶647.5斤纪录,为福建同类品种之冠,引起省内外茶叶和农业科研部门重视,中国科学院南方农业考察组专家、教授30余人到校参观考察。 1979~1989年,勤工俭学纯收益202456.31元,生均57.03元。校园面积由1000平方米扩大至98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比创校时扩大10倍。设校史展览室、多功能教室、雨天体育室、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室、教学仪器室、阅览室、藏书室、办公室、教工活动室和餐厅。1978~1989年,共12届376名小学毕业生掌握种茶、制茶技术,升入初中或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注意在实践中总结、推广经验,不少成为当地农艺技术员或致富骨干。该校校长艾胜煌198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委书记项南邀请列席中共福建省委三届五次全会闭幕式,向全体省委委员和列席会议的省教育厅负责人报告办学经验。该校同年获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模范”称号。1985年、1988年,又获省和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