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帚尾豪猪

帚尾豪猪

帚尾豪猪(食虫类:Atherurus macrourus),亦作扫尾豪猪,为豪猪科帚尾豪猪属的动物。是小型豪猪,头体长36-60厘米,尾长14-20厘米,体重1.0-4.3千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六甲

形态特征

帚尾豪猪头体长36-60厘米,尾长14-20厘米,体重1.0-4.3千克。身体长,头小、眼小,具有短而粗壮的四肢;耳朵圆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颅骨较细小,颧弓不外扩,而鼻腔却甚膨大;有20枚齿根很浅的牙齿。头顶、头部两侧颈部棕色。体上背部的皮毛颜色是黑褐色至灰褐色,中部色深,基部污白色。腹面颌下为棕色,其余为白色至淡棕色。尾为污白色。四肢棕色。

全身几乎都被有带沟的扁刺。颈项无毛。尾覆以鳞状短刺,端部由硬刺形成端丛,呈刷状。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称,直生而向后弯曲,背部、臀部和尾部都生有粗而直的纺捶形棘刺,此系防御天敌的重要器官;棘刺比较容易脱落,抵御敌害的典型姿势就是将身体背向对方。尾部尖端有一簇圆而厚的刷毛,该簇刷毛为白色或奶油色。每个刷毛具有厚鳞屑,顶端膨大,形状好像一组“小铃铛”,走路的时候,这些“小铃铛”互相撞击,发出响亮而清脆的卡嗒、卡嗒的声音,在数十米以外就能听见。这可作为警告,以防止天敌。最长的刺位于背部中间上侧区域。棘长达约10厘米。

这些动物可以很灵活的行走,爬树并且是个游泳高手。他们后肢足有五个趾,部分蹼状,并具有钝的直爪,大脚趾低。脚底赤裸,并配有衬垫。

栖息环境

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茂密的山地森林中,筑洞或占洞,洞可相连,可容3个个体。夜间活动,经常穿插于甘蔗林、竹林和棕榈丰富的林下区域,在森林的地面上掘种。常出现在丰富的灌木丛、藤蔓和竹林中。

生活习性

帚尾豪猪是夜行性动物,一般地栖,偶尔爬树。以根、块茎和绿色植物为食。是食草动物,以各种各样植物的根、鳞茎、水果和浆果为食。最喜食瓜果、蔬菜、芭蕉苗和其他农作物。豪猪在塑造地方性职务的多样化和扩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冠豪猪挖洞可促使许多植物的种子发芽。在农业区,它们吃花生、阳芋、南瓜等农作物。非洲的豪猪还能吃对家畜来说有毒的植物。有些扫尾豪猪能够爬树,吃各种树上的果子。

豪猪能很熟练地用前爪处理食物,使劲把食物“钉”在地上,用力把它咬碎吃掉。通常情况下,豪猪单独觅食,尽管有时它们也三三两两地一起吃东西。它们偶尔也吃骨头,会将骨头带到洞里,用以磨牙或吸收里面的磷酸盐。根据使用摄像机陷阱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帚尾豪猪通常在夜间狩猎,夜晚前三个小时内活动达到高峰。为了避开满月时的捕食者,觅食活动限制在黎明和黄昏时段。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海南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印度阿萨姆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不丹也是其分布的国家之一。

繁殖方式

交配行为通常由雌性首先发起,雌性会主动接近雄性,将尾巴和臀部抬起,刚毛指向雄性。然后雄性会从后面爬到雌性的背上进行交配。每年繁殖2胎,每胎1-2只,妊娠期100-110天,幼崽出生在底下洞穴系统中由草隔开的巢室里,生育室有软草或落叶铺垫。幼崽早熟性,全身毛发覆盖良好,眼睛能够睁开,不久之后覆盖的硬毛能够变成硬刺,1周后离巢。

新出生的小豪猪体重在300-330克之间,9-14天后可以吃固体食物。尽管它们还要由母豪猪照顾13-19周,但是出生4-6周后它们开始自己觅食。豪猪每窝产崽数量比较少,60%都是一窝生1只,30%一窝生2只,野生豪猪每个夏天只生1窝。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Atherurus macrourus.The IUCN Red List.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