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

/16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常建华 /35清代历代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黄爱平 /145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刘小萌

内容介绍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简介:2010年8月9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了“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就如何超越传统的政治史研究、重构清代政治史的认识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满族主体性与对满汉文化交融状态的考察出发,理陸回应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等“新清史”的重要话题。《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套装共2册)》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辑集,分为7个部分,一共44篇文章,不仅打开一个全新的政治史研究的视野,激发了学界对“回归政治史”的强烈企盼;而且对问题意识的构建、对学术思维的磨砺,以及在学术理念与方法的突破上,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作品目录

上册

序言——刘凤云 / 1

第一部分 对“新清史”的

再认识:清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

关于“新清史”的几个问题——欧立德 /3

清朝满族的“中国认同”

——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黄兴涛 /16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常建华 /35

清代的历代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黄爱平 /62

作为民族认同符号的黄帝

——被创造的传统?——王马克 /76

对从民族到国家历程的理论反思

——兼论“满洲”的意义——祁美琴 /111

汉族空间与民族处所——贝杜维 著 董建中 译 /125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

第三条道路?——杨念群 /131

被译介的“新清史

——以“族”为中心的讨论——定宜庄 胡鸿保 /145

清代史中的八旗研究——刘小萌 /156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

与权力结构:国家的秩序化管理

清前期“属州”考 ——华林甫 /169

“年选”考述——董建中 /215

清太祖时期设部事实考——赵志强 /237

晚清《外务部大臣年表》订误——何瑜 赵涛 /252

制度执行与资源环境基础

——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赵珍 /272

清代外藩蒙古捐纳——宝音朝克图 /290

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刘文鹏 /299

试论雍正朝的开户政策——孙静 /314

第三部分 国家与社会:权力控制

从北京庙会看清代的统治政策——赖惠敏 /329

“私欲”与“冤抑”共存:对清代京控的再思考——李典蓉 /364

清初社会传闻与皇权干预——阚红柳 /392

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

—以卫生防疫为中心——余新忠 /404

下册

第四部分 官僚与政府:国家行政模式

康熙帝“养民租”与宽大政治述论——张杰 /441

政治理念与政府行为之间:乾隆朝钱塘江海塘修筑的

政治史解读——和卫国 /449

两江总督与江南河务——兼论18世纪行政官僚向技术官僚的转变——刘凤云 /464

第五部分 思想与文化:

理想政治的建构与政治文化的投影

大臣之道——王夫之史论、经解对政治实践之思考——谢茂松 /489

法天之宫:清儒考证明堂的政治

文化史意涵——胡明辉 著 董建中 译 胡明辉校 补 /529

凌廷堪正统观——张寿安 /564

清末中国吸纳经济学路径考——以梁启超为中心——森时彦 /580

书写中国——明治时期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中国叙述——黄东兰 /601

神秘的语言和沟通——19世纪四川省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王笛 /632

“汉奸”考辩——吴密 /648

忘国?入国籍?国际婚姻、国家认同与文化汇流:

清末民初的中西联姻问题——邓津华 /665

第六部分

区域研究的路径

“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赵世瑜 /675

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包村惨案研究——刘平 梁家贵 /695

从山地到沙龙——茶叶种植与中国政府——德培 著 韩昭庆 译 /716

“苗例”:清朝湖南省新开苗疆地区的法律制度安排与

运作实践——黄国信 /734

第七部分

历史叙事与反思历史

褒扬王朝之死难者:19世纪中国的

悼念活动——梅尔清 著 张婷 译 /755

康熙帝首次南巡与文武价值观念

之间的对立——张勉治 著 刘文鹏 王 译 /761

清代史学家为何接受李岩的故事?——戴福士 /781

晚清山东省的攘夷运动——森纪子 /802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的另类解读——高王凌 /810

英国两次派遣访华使团的举动——曹雯 /835

西方史料所记载的赵昌——金国平 吴志良 /853

后记——董建中 刘文鹏 /869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