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惠(1877-1936年),原名根,新会区大泽区五和乡崩口村人。自少丧父,家贫,仅念过两年私塾。12岁,由亲戚资助赴美,刻苦自学,通晓中、英文。长大后,经商为生。
人物经历
1909年9月,孙中山到纽约宣传革命,陈永惠受到影响,与邑人赵公璧往见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并将多年积蓄三千美元献出,支援革命,受孙中山的称赞。
1911年春,广州市“三·二九”起义前夕,陈从美国私运枪弹回国,支援起义。又在香港德辅道中开设“德日新洋服店”,作为掩护革命党人集会及联络、接济的机关。
民国成立后,他追随孙中山,继续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港澳支部总务科主任。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安国军政府,任参军处庶务科科长。
1920年冬,随孙中山返粤,先后任粤军军需主任、非常大总统府总务处处长。
1921年11月,出任首届民选新会县县长。
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叛乱,影响新会政局,陈永惠被迫“挟印”离县赴港,参加“讨陈”活动。
乱平,1924年7月复任新会县县长。任内,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出告示饬属保护乡村农民协会,革新县政,倡议拆城墙、筑马路、修桥梁、兴水利。他特别重视教育,亲自主持县教育会议部署取缔私塾、兴办“群导师范学校”;为鼓励古井区文楼崇让学校,捐资500元铸钟及建钟台。对治安也很重视,1925年6月,兼任新编独立团团长,指挥军警往古兜山剿匪,并自率一营县警围剿大泽吕村的匪贼吕标等。又设立县“惩教所”改造犯人。
孙中山了解到孙永惠家乡叫“崩口村”,不文雅,建议改称“竹园里”,并亲书“竹园里,孙文”5字,镌石镶于门楼墙上,以为纪念。
曾任职务
1925年7月陈永惠辞去县长职,往省港经商。之后,曾出任杨由关监督,主持江苏省、浙江省两省的厘金税收工作,还任过广九铁路业务地亩处处长兼购料主席。
陈永惠于1936年病逝广州市,终年59岁,葬于新会大泽区大园乡的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