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是成立于2010年,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院简介

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原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隶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

1985年,我国国防科技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杨为民教授顺应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组建了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历经20余年发展沉淀,学院形成了“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高屋建瓴,开拓创新的学术风范;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怀;以人为本,集体发展的团队精神”的为民精神,秉承“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需求牵引、专业推动,学科龙头、科学教育统筹,团队优势、集体发展”的工作理念,走过了一条“面向工程服务、开辟科研领域、创建培养体系”的特色创新之路,已成为国内可靠性工程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单位。

目前,研究所挂靠有多个以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为职能的国家级中心和专家组,建成有可靠性领域唯一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国内实验设备与综合试验研究能力一流的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和评价机构。这些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为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证。

在科研领域,院、所现拥有专业齐全的研究方向、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和配套先进的试验设备。多年来,紧密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对可靠性工程的专业需求,开展管理支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服务。“九五”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50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各类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人才培养领域,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开创了国内高校第一个“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工程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同时,为上级单位举办了500多期各类可靠性系统工程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5000余人次,普及推广了可靠性专业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中可靠性工程的开展。

今天,可靠性-效能的倍增器,系统工程-智慧的钥匙,两者交叉融合诞生了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它是大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碰撞的结果,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方法论突破的必然。为此,我们将紧抓机遇,瞄准科学发展方法论的学科培育需求、精英教育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系统优化的工程应用需求这三大需求,系统谋划、开拓奋进,打造具有国防特色与工程技术优势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基地、试验评价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组织结构

学院结构

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承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以培养具有系统科学思维,掌握系统工程方法,能够解决可靠性与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是国内具有鲜明航空航天特色、工程技术优势突出的知名学院。下设两个系、三个研究中心及党政办。

研究所结构

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承载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任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参与重点型号可靠性技术支持,开展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技术综合研究,是国防特色突出、“产、学、研、用”高度集成的专业机构。下设五个研究部及科技办。

师资队伍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19人,项目聘任各类工程试验与技术研究人员72人,聘任国内外兼职教授、专家数3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专业齐全的人员队伍。共有教授15人、博导12人、副教授(高工)38人、讲师(工程师)52人,教师中博士比例62%,40岁以下教师比例61%。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性能与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综合设计分析与集成应用技术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RMSTS)综合设计分析

性能与RMSTS综合权衡与优化

网络可靠性技术

工艺可靠性技术

机械与结构可靠性技术

机械与结构可靠性技术

基于故障物理(POF)的可靠性系统工程技术

基于POF的可靠性设计分析

基于性能的可靠性虚拟试验

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与失效分析技术

元器件选用与控制技术

元器件测试筛选技术

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

元器件DPA技术

科研成就

工程应用

以挂靠单位及现有科研平台为载体,为总装备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加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可靠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面向空军、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陆航等军兵种,及航空、航天、兵器、舰船、核、军用电子等国防军工集团,承担了近50个国家重点型号的可靠性技术咨询、技术攻关、试验评价等工作,已形成从工程型号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总体策划、指标论证、设计分析、试验评价、使用增长、信息闭环、元器件和软件质量控制等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和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主要研究成果

二十五年来,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各类科技奖励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主要标志性成果有: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综合论证平台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分析软件工具(ARMS)

★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设计平台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及软件工具

★机电与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及软件工具

★复杂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软件系统

★研制阶段装备保障方案生成平台

★装备使用过程综合保障仿真环境

★基于虚拟现实的维修性与维修工作分析与评价系统

★系统测试性半实物仿真验证平台

★电子设备热测试与热评估系统

★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GESTE)

★软件可靠性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工具

温度湿度低气压-振动四综合试验系统

★测试性建模与分析系统(TMAS)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