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古叉襀(Nemoura hugekootinlokorum Wang \u0026 Meng, sp. nov.),是中国西南地区甘孜县的叉襀科(Nemouridae)新物种。为感谢演员胡歌(Hu Ge)、古天乐(Koo Tin-lok)对中国西部山区环境保护与基础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故而如此命名。
名称
名称由来
2021年2月,在世界生态学期刊中发布的一篇文章里,一种在中国四川省发现的叉襀科新物种正式以胡歌、古天乐的名字命名为胡古叉襀。
命名规则
胡歌、古天乐并非是第一个名字被拿来命名新物种的名人。201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牛虻(horse fly),将其命名为“碧昂丝(Scaptia beyonceae)”。
按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拥有对新物种的命名权,甚至有人用女朋友为其发现的新物种命名。
属名:新物种属于哪个类群,就必须用这个类群的属名,按照科学的分类依据取,不能随便更改。
种名:种名的自主性较强,可以范围很广泛,几乎可以随意确定。在国外,不少学者喜欢用亲朋好友的名字给新物种命名。“胡古叉襀”遵循《国际动物命名规约》(第4版)第31.1.2条款,以胡歌姓名的拼音“Hu Ge”、古天乐姓名的拼音“Koo Tin-lok”加上拉丁化后缀“-orum”来命名。
关于后缀,《国际动物命名规约》中也有明确的规范:
发表命名者的姓氏主要体现的是对命名者的尊重,“胡古叉襀”的第三个单词Wang \u0026 Meng是两位作者的姓氏“王”和“孟”。1999年以后发表的新的名称,必须在文章中特别标明它是个新名,最好用拉丁字“sp.nov.”,“gen.nov.”,“fam.nov.”,“nom.nov.”或这些字的对应译文。
形态特征
新种与凹缘叉襀(Nemoura concava Li \u0026 Yang, 2008)有些近似,但前者尾须具2个端刺,肛上突顶端分叉,而后者尾须仅1个端刺,肛上突端部有三角形凹缺。
争议与看法
胡古叉襀的命名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一些昆虫研究学者对文章的行文风格和引用古文的方式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创新形式有其价值。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文章在某些细节上存在问题,如“襀”应该为虫字偏旁,并质疑文章是否符合分类学论文的标准。一位教授用“奇怪”来形容文章的写作风格和发表的期刊选择,认为文章过于卖弄文采。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则认为,这篇文章更像是科学散文,对外行人有吸引力,但专业人士可能会觉得多余。他指出,如果在专业分类杂志上发表,很多内容会被要求删除。赵力最终评价这篇文章可能是以科研为噱头的行为艺术。
参考资料
叉襀科新物种以胡歌、古天乐名字命名,以感谢二人所做贡献.新京报.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