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贞,又名林文意,女,汉族。1940年3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籍贯山东省龙口市,祖籍闽侯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64年~1978年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工作。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学术职务为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院考古客座教授。从事《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及《夏文集》等编审工作。
研究领域主要是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考古(辽金时代),在古代玺印学方面尤其专长。代表作有:《黑龙江古代官印集》(与杨虎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的研究》、《契丹春水玉及相关问题》等。曾是《中国科普博览》的作者之一(撰写“风云辽代”),荣获联合国“2005年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学术成果
一、著作
1.《黑龙江古代官印集》(10万字)合著,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中国宫殿史》(20万字)合著,撰写2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3.《风云辽代》(6万字),中国科技博览网络书籍,2001年。
4.〈黑龙江省古代文物》(10万字),合著,撰写 1.2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二、论文
1《黑龙江出土的金代官印》(1万),《学习与探索》,1980年1期。
2.《东北地区城市类型》(1万),〈中国考古学研究〉(一),1986年,文物出版社。
3.《试论稍柴下层遗址的文化性质》(1万),《考古》,1994年2期。
4.《从出土官印看金代的疆域》(1万),署名:林文,《北方文物》,1995年4期。
5.《金代官印的分期》(1万),《北方文物》,1996年期。
6.《略论金代墓葬中出土的玉器》(1.5万字),《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8年。
7.《金代猛安谟克官印的研究》,(1万字),《中国古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0年。
8.《契丹春水玉及相关问题》,(2万字),《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大学理学院,2001年9月。
9.《补议金代猛安谋克官印的研究》(1万字),《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试论蜿蜒河类型与波尔采文化的关系》(1万字),《北方文物》,2006年4期。
11.《论同仁一期文化与奈费尔德的关系 兼谈陶斜口器的功能》(2万字),《探古求源——考古杂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学术文集》(2万字),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试论兴隆洼文化小河西类型》,《考古学集刊第18集》(17万字),2010年。
三、考古报告
1.《黑龙江畔绥滨中兴古城和金代墓葬》(1.5万字),主笔,文物》,1977年4期。
2.《黑龙江肇源县北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1.5万字),主笔,《考古》,1980年4期。
3.《宁安县东康遗址发掘报告》(1万字),《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3期。
4.《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3.6万字),合著第三作者,《考古学报》,2006年1期。
5. 《黑龙江绥滨蜿蜒河遗址发掘报告》(1万字),(合著)第二执笔者,《北方文物》,2006年4期。
6.《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简述》(1万字),合著,《北方文物》,2009年2期。
7.《内蒙古敖汉旗榆树山,西梁房址和墓葬综述》,1万字,合著),《北方文物》,2009年产期。
8.《内蒙古敖汉旗榆树山,西梁出土遗物综述》(1万字),合著),《北方文物》,2009年1-4期。
9.《内蒙古敖汉旗柳南墓地综述》(1万字),合著,《北方文物》,2011年 4 期。
10.《内蒙古敖汉旗红山文化西台类型遗址简述》(1万字),合著,《北方文物》,2010年 3期,
四、编辑成果
1.《考古》(1979—1993年)共40期,每期15万,计630万字,责任编辑。
2.《考古学报》(1997—1998年)共8期,15万字,责任编辑。
3.《考古学集刊》(1994—1996年)第8,9,10集,每集40万字,共120万字,责任编辑。
4.1999—2000年《夏鼐文集》(3卷)200万字,特约编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2年.
5.《敦煌考古漫记》,第二作者,共20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
6.《中国古代壐印》,15万字,地质出版社,1995年。
7.《沙漠考古》,15万字(编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荣誉称号
曾是《中国科普博览》的作者之一(撰写“风云辽代”),荣获联合国“2005年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考古》曾获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新闻出版署第一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自传
家庭及学校的影响:
我因六个月丧母,幼年在外祖父家成长,入小学后受父亲的影响,酷爱文史地理及考古,1959年从贝满女中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受考古界一流导师的教育,使我受益非浅。苏秉琦、宿白老师亲临教学一线,带我们参观国家博物馆,去故宫,领我们画古建。这些情景仍历历在目。在校期间,从1959年起,我先后参加过房山战国墓、安阳殷墟商墓、郑州二里头文化稍柴遗址等田野考古。从野外测量到考古器物的绘图及照相暗室操作的一系列严格训练,极大的提高了本人的发掘技能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为我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回顾50余年的学术生涯,分青年、中老年及退休后三个阶段。
(一)青年时期
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北大荒集团,全身心的投入边疆考古工作,时时服从组织分配,文革中也未停止考古的业务活动。曾主持大型省博陈列及临时性展览。
考古田野中主持了青铜时代白金宝遗址的首次发掘,并提出了该文化的命名;
主持绥滨女真贵族墓的发掘,发现一个国宝金玉腰佩(调入国家博物馆陈列)。
撰写了一部专著(与杨虎合作),将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改变了金石学的考证方法。引领学术界研究古代官印的热潮。这十四年,正值青年时期,将自己报效祖国的热忱充分发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人生艰苦的日子里,精神上十分快乐和满足。
(二)中老年时期
人到中年,我回到北京市,调入我院考古所。肩上的任务加重,一方面工作担子重;另一方面教育子女及照顾年迈的双亲家事繁多。
此时《考古》杂志急需既懂专业,又要求文字能力较强的编辑。夏鼐所长当即安排我去《考古》杂志编辑部工作。我过去虽从未接触这一行,但仍以饱满的热情,置身于不熟悉的行列。当时的《考古》杂志,处文革后恢复期,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由双月刊改成月刊,工作量倍增。
考古杂志社共有月刊《考古》、季刊《考古学报》、年刊《考古学集刊》和大型发掘报告。月刊的周期短,稿件多为短篇,稿件质量参差不齐。
从1980年-1993年的14年当中,我承担了168期月刊《考古》杂志的稿件组织的管理工作,兼作部分审稿工作,并担当了42期责任编辑。后又编过年刊《考古学集刊》、季刊《考古学报》。快退休时,我承担了《夏鼐文集》三卷本的特邀责任编辑工作。
共审稿481篇,约210万字。业余又编写了《中国古代官印》(通俗本)15万字。其中《考古》曾获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新闻出版署第一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至2000年我的工作圆满地划上了一个句号。这一干就是22年,从中青年步入老年。
(三)退休
当我即将退休之时,我的先生杨虎突发癌症,终因不治而离世。先生患病其间仍孜孜不倦的书写凝聚他半生心血的兴隆洼报告。还整理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重要考古发掘资料,这些资料的十分珍贵。临终前他一一嘱我保存好,整理好。我默默地记下了他的遗愿。我用了8年时间,将这批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出来。其中有黑龙江省同仁遗址、绥滨蜿蜒河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小河西文化遗址、内蒙古敖汉旗柳南墓地(青铜时代)、内蒙古敖汉旗红山文化西台类型遗址等考古发掘资料。
由于我未曾参加工地的发掘,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是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的。整理过程难度大,其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我还是坚持始终。目前已整理好,写成报告和论文,并全部刊出。总计十余篇二十余万字。在论同仁文化和蜿蜒河类型与波尔采文化的关系两篇论文中,贯彻了中国考古研究与世界考古接轨的原则。
治学心得:干任何事,心中有目标,有榜样,只要坚持再坚持,总会达到彼岸。耐得寂寞,不怕误解,耕耘和收获永远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