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福城宫

据史记载:“福城宫”始建于唐朝开元盛世(713-741年)期间⑴,距今约1300年历史,地处唐朝长安中轴线、皇城朱雀门方向⑵——今中国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⑶,是南北交汇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政治、军事、文化、商贸等重要的区域格局。

该宫观建筑群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庄严神圣,宫观内外天然植被茂盛、鸟语花香、春冬可观烟雾缭绕、秋夏可享颐养天年,亿万年来自然形成的太极阴阳地形和凝聚天地之精华的龙凤托圣风水宝地⑷,造就了“福城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东方神韵的艺术之巅。

相传,旧时因感激福德老爷的“造福乡里,德泽万民”而供奉福德正神为福神⑸,即代表着“康、富、贵、德、寿”。由此,百姓认为与福神相邻而居必有福报—若“损之福地必被贬、护之福地必有福”⑹,逐渐形成了以“福”为神、以“城”为居的福城,故名:“福城宫”道观。

基本介绍

唐朝,唐帝王⑺以道教为“本朝家教”(或谓“皇族宗教”),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当时国力鼎盛,各地道观规模可与皇家宫殿相比拟,“福城宫”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信徒、居士逐年增多、香火不断,可堪称道教鼎盛时期,为国家兴旺发达延续太平盛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李忱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⑻,社会动荡、匪患迭起,地方强盗、匪徒将“福城宫”霸占为王,道观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宋代,因治水有功的李冰被封为“王”,尊为“川主” ⑼(其子被封为“二郎神”),各地大修川主庙或宫、观、殿、祠等,让李冰父子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尊神,接受世代膜拜。东汉名将冯绲“与滕抚击破扬州市盗贼;大破武陵蛮夷、平定荆州市;为辽东知府,招纳鲜卑。”赵匡胤封冯绲为应灵侯、赵顼封冯绲为应灵公、宋徽宗封冯绲为惠应王、赵昚赵加封冯绲为惠应昭泽王……由此,冯绲被尊为“土主” ⑽保一方平安;加上药王⑾孙思邈神药治病济世利人的精神,增奉了川主、土主、药王三神,再次扩建了“福城宫”殿宇。

清朝年间,大竹县道教庙宇达414座⑿,仅庙坝镇达100余座,供奉着众多道教神仙,其中“福城宫”为数规模最大,因庙多而处于坝平,“庙坝”因此而得名。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为祖母孝庄文皇后“请福续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长寿之福”,因此“福” ⒀被称为“天下第一灵验之福”即:天下第一福⒃,“福城宫”便因福得福而声名远扬。在爱新觉罗·颙琰十九年(1814年)期间,当地老百姓为求“福”到家和能得到神仙更多的保佑,再次纷纷将家与宫观相邻而建并修筑寨子。在修寨子时,掘出福神石像,故名:“福城寨” ⒁。

民国时期,“福城宫”香火逐渐旺盛,宫观也得以重新修缮。据庙坝志记载:余家大富为感谢三神显灵救子,遂出资重新修缮了洞天福地“三云洞” ⒂。

到了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受到极端左翼路线的严重冲击、破四旧,原有的宫殿建筑皆毁败,并且全国道教活动均被停止⒃。到现在,仅东门、西门残存的门墩、川主土主药王残碑石像、古井、民国碑文和几颗千年古树⒄在默默诉说着“福城宫”曾经辉煌的悠久历史文化。

近年来,广大百姓得到了神仙保佑的恩赐⒅,自发捐资恢复修建了土地庙观音殿和财神殿等,延续了旺盛的香火。相传三神显灵救子、龙子显身、龙凤出穴、白马显圣和千年神树显灵等神秘的传奇故事被一一揭开,为曾经昔日辉煌的“福城宫”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仙境文化……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达州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雷开树(字:太极龙)有缘于2013年(道历4710年)云游至此,被“福城宫”(今: 福城寨)三云洞、殿宇庐舍、险要山势、太极阴阳地形、千年古树、茂盛的天然植被和天赐风水宝地所震撼,立志恢复重建,以振兴中华优秀国学文化、普度众生,为造福百姓、促进和谐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目前,“福城宫”道观恢复重建已全面启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吸引了国际国内专家教授多次亲临“福城宫”调研指导。现已立项规划为“中国福城宫道文化AAAA级生态旅游区”,力争在10-15年打造成为国际标志性道文化生态旅游圣地,为推动我县成为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我县国际国内形象和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解:

⑴、来源于四川省道教史和杜光庭记载

⑵、来源于唐朝长安布局图

⑶、大竹县庙坝镇由来

⑷、详见福城宫GPS地形测绘学

⑸、道教福神介绍

⑹、破坏福城宫遭遇不测的民间故事

⑺、唐帝王简介

⑻、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的情况

⑼、道教川主介绍及福城宫被毁残像

⑽、道教土主介绍及福城宫被毁残像

⑾、道教药王介绍及福城宫被毁残像

⑿、大竹县县志

⒀、关于“福”的说明

⒁、来源于大竹县县志

⒂、来源于大竹县县志

⒃、来源于中国道教史

⒄、来源于近代福城宫现状资料

⒅、来源于福城宫传奇故事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