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缘毛红豆

缘毛红豆

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 Merr. et Chun et Merr. ex L. Chen),别名候氏红豆,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

小枝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长14.5-36厘米;叶柄长4.2-5厘米;小叶5-7,长椭圆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厚革质,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上被短柔毛,侧脉约12对,下面网脉隆起,上面凹陷。

圆锥花序顶生,密被褐色柔毛。花未见。

荚果斜椭圆状卵圆形或卵状菱形,微扁,长2-2.5厘米,顶端具喙,喙长3-4毫米,斜歪,果柄长3-4毫米,果瓣厚革质,淡褐黑色,未成熟时有褐色毛,成熟时无毛或仅在边缘疏被淡褐色长毛,宿存萼密被锈褐色毛,内壁无横隔膜,具1-2种子。种子近圆形,稍扁或近黑三棱形,栗色,有光泽,长宽均8-9毫米,种脐长约2毫米,微凹。

海南省。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0米,胸径12厘米;树皮灰褐色。枝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4.5-36厘米;叶柄长4.2-5厘米,叶轴长6.5-7厘米,叶轴在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5-8毫米生顶小叶,叶柄、叶轴及小叶柄均粗壮,被灰色短柔毛;小叶2-3对,厚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7厘米,宽2-6.5厘米,先端短尖,钝头或微凹,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上有短柔毛,侧脉约12对,稀17对,与中脉成60°角,边缘弧曲相接,细脉上面凹陷,下面隆起;小叶柄长7-10毫米,上面微有凹槽。

圆锥花序顶生,果期长达15厘米,密被褐色柔毛;花未见。荚果斜椭圆状卵形或卵形菱形,微扁,长2-2.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剧收缩成一长3-4毫米的斜,果颈长3-4毫米,果瓣厚革质,淡褐黑色,幼果果瓣及边缘均有褐色毛,成熟时秃净或在边缘疏被淡褐色长毛,花萼宿存,密被锈褐色毛,有种子1-2粒;种子近圆形,略扁,或黑三棱形,一面平,长和宽各8-9毫米,种皮栗色,有光泽,种脐微凹,椭圆形,长约2毫米。

材质坚硬,有斑纹,可作雕刻材;种子红色,供制工艺品。

叶表皮形态学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豆属(Ormos35种的叶表皮形态,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有平直、弓形、浅波状或深波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在种间有一些差异。

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以平列型为主;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气孔,如长脐红豆海南红豆等的气孔为不规则形、不等型;少数种类如亮毛红豆茸荚红豆等的气孔不明显。气孔外拱盖光滑,呈浅波状、波状或不明显,气孔内拱盖光滑、近光滑、浅波状或不明显;蜡被近光滑、颗粒状、鳞片状、条纹状或结网状;多数种具毛被。

叶表皮与气孔器特征可作为区分种、变种或亚种的依据。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支持红豆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

生长环境

缘毛红豆产自中国海南。生于山坡林中,散生,多见于花岗石山地,海拔79-849米。喜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温19--22℃,年平均最高温27--29℃,年平均最低温在15℃以上,年降雨量2300--2700毫米,常有云雾笼罩,相对湿度约80--90%。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厚,腐殖质丰富,肥力较高。耐阴性强,为热带雨林中小乔木层的偶见种。花期不详,果期冬季。

主要价值

缘毛红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独叶草科的根、叶。

采集:秋冬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辛麻微苦,热,有小毒。

功用主治:散,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痛。

栽培技术

缘毛红豆尚未做过任何栽培试验,可参考同属的其他树种。即秋末冬初荚果熟时采摘,种子经磨伤种皮,在50--60℃温水浸种24小时后播种育苗,一年后可出圃。宜选择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段,在林冠下种植;如在荒坡,可下定植先锋树种,形成防护性林冠,然后种植缘毛红豆。

耕作技术

(一)选地缘毛红豆适应性广,可以在各种地形、土壤中生长。但最适宜的条件是土质松软的沙质壤土,pH值为6.5-7.5,冬季温度20℃左右,年降水量在300-800mm,不宜种植在低洼及易积水的地里。轻度盐碱地上可以种植,但当土壤中盐分超过0.3%时要采取压盐措施。(二)整地缘毛红豆种子小,苗期生长慢,易受杂草的危害,播前一定要精细整地。整地时间最好在夏季,深翻、深耙一次,将杂草翻入深层。秋播前如杂草多,还要再深翻一-次或旋耕一次,然后耙平,达到播种要求。

缘毛红豆有根瘤,能为根部提供氮素营养,一般地力条件下不提倡施氮肥。据有关研究表明,缘毛红豆施磷肥后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且一次施足底肥和以后分期施肥效果基本一样。播前结合整地施有机肥2-3m2/亩、纯磷8-16kg/亩一次施人。由于缘毛红豆生长过程中茎叶带走大量的钾,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施些钾肥以维持高产,为了防止苗期杂草的发生,播前将48%的乐灵(100m1/亩)喷入土中,结合整地旋入5cm土中,有效期可达3-5个月。

播种

(一)选种选择适宜的良种是种好缘毛红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缘毛红豆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播种后,少则利用2-3年,多则利用4-5年,一旦选错,几年受损。

(二)种子处理国内生产的种子有的杂质较多,品质不能保证,所以一定要清选,使净度90%以上、发芽率85%以上,纯度98%以上才行。播前种子最好进行丸衣化处理。按种子500kg包衣材料150kg粘合剂1.5kg水75kg仲钼酸铵1.5kg的配方进行,使种子在苗期不受病虫害、杂草等的危害,才能健壮生长。

(三)播种时间以秋播最好,播种期为8月10日至9月10日。太晚影响正常越冬。

(四)播种方法及播种量大部分地区以条播为主,行距30cm,利于通风透光及田间管理。播种量一般为lkg/亩左右,采种田要少些,盐碱地可适当多些,播量过大苗细弱。播种深度是影响出苗好坏的关键,一般是播种过深,最佳深度为0.5-1cm。

田间管理

(一)除草清除杂草是缘毛红豆田间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一是在幼苗期,另一则是在夏季收割后,由于这两个时期缘毛红豆生长势较弱,受杂草危害较为严重,特别是夏季收割后,水热同步杂草生长快,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做到及时规范。选择除草剂要慎重,以免造成牲畜中毒。

(二)灌水与排水缘毛红豆耗水量大,每生产lkg干物质需水800L。在冬前、返青后、干旱时要浇水。滨海、低注地要注意雨季排水,水淹24h缘毛红豆会死亡。

(三)病虫存防治缘毛红豆生育期间遇到病虫害时一定要及时防治,否则会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用杀螟松乐果氰戊菊酯等喷雾,防治害虫、如发生锈病、褐斑病、霜霉病,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药剂防治。

常见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1、缘毛红豆花叶病毒病。该病严重时颗粒无收。患病株主要症状为叶片皱缩和花叶;小叶皱缩丛生、叶脉发黄、茎和叶脉上有坏死备纹;叶片畸形、叶肉隆起、植株矮小症、不能开花结荚。

2、缘毛红豆锈病。茎叶荚均会被侵染。叶片上染病初期有褪绿色的小圆斑。然后病斑形成突起的黄褐色或暗褐色镑疱状的夏孢手堆,破裂后散出锈状夏孢子,因阳光有杀苗作用,故叶背面病斑膏最多。严重时叶片由黄变枯而脱落;茎秆和荚上的镑斑与叶片上的镑斑相似。病菌孢子可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因此缘毛红豆播种旱最易得锈病。

防治方法:(1)选育抗病品种。(2)轮作。(3)间套作。(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0.001%的粉锈灵药液进行喷洒,有效享高达85%-90%。

3.缘毛红豆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但也侵害叶柄、茎和荚等部位。主要症状为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出现褪色小点。很快扩大成水渍状透明病斑,后变成黑褐色,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部变灰褐色,坏死,常常撕裂脱落。有时病斑沿叶脉呈长条弯曲状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密布,连成不规则的褐色枯死大斑块。茎和荚上发生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

该病由种手带病传染.风雨和农具传播。发病最适温度30℃.致死温度50℃。

防治办法:(1)合理轮作、间套作。(2)清除病残植株。(3)药剂防治:用500倍代森锌或l000倍多菌灵液及160倍等量波尔多液喷洒.间隔7-10天喷1次。

缘毛红豆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豆荚螟豆象等。

1、蚜虫防治.蚜虫成由分为有翅和无翅两种体型。有趣蚜虫可以迁飞。所以大面积治蚜时必须及时喷洒农药。可用40%氧化乐粟乳剂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丸剂2000倍液或50%磷胺乳剂3000-5000倍液或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粉可用1.5%乐粟粉剂、2%杀粉剂或2.5%亚胺硫磷粉剂,每亩1.5-2千克

2、豆荚螟防冶.必须在幼虫未钻进豆荚对进行药剂防治。可用吊2.5%敌百虫粉每亩1.5千克,或50%杀螟松乳剂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

3、豆象防治。豆象的幼电主食豆粒,严重时会完全被吃光。有时豆粒上有一个或几个孔,失去食用价值。可用药物熏蒸法进行防治。药物可用80%敌敌畏乳剂每立方米300毫升计,溴甲烷每立方来30克计,磷化铝用量每立方米3、4克,氯化苦每立方米36-50克计,任选一种在室温20℃以上时密闭熏蒸2-3天,在20℃以下时熏蒸3-5天,然后开窗通风2-3天,2周后方可食用,以免中毒。

物种发现

1953年首次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太平峒大从省壁岭(今吊罗山林区)发现。1954年又在吊罗山的新安村、黄泉岭采到枝叶标本。1957年也曾在广东省阳春市河尾山牛栏村的山坡密林中采到带果的标本。由于产地的天然林迅速减少,环境条件改变,缘毛红豆的生长、繁殖受到限制。曾先后到吊罗山及阳春县考察、访问,均未再次找到天然植株。

保护级别

缘毛红豆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国家第一批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对于研究蝶形花科(或亚科)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及地植物学等有一定意义。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201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