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禹州药交会

禹州药材交易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禹州作为全国物资集散地已初具雏形。到了明朝,随着政府对药商的号召,禹州逐渐成为了全国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清朝时期,官方支持下的药材交易会定期举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参与,推动了药材贸易的繁荣。

药会特色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由官府倡导,每年设立春、秋、冬三个会期,吸引国内外客商云集,药材贸易兴盛。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1. 交易会规模庞大,会期持续繁荣,由于疾病需求,中药材种类丰富,吸引了中成药制造商、供销商等各路商家,中药材贸易容量巨大。

2. 半封建资本性质,兼营农业和商业,资金来源广泛,既有富商大贾也有小摊小贩,资本家与小业主并存,批发零售齐头并进,竞争激烈。

3. 商品流通畅通,储存与交易周期较短,坐商行商共同存在,新鲜货物和远期合约均按质量定价,成交率高。

4. 受传统观念影响,为了保护特效药品的竞争优势,采用家庭式生产模式,单一产品类别,多种产品共生,非规模化生产方式普遍,商业秘密性较强。

5. 中成药配方产品的制作,中药饮片的加工以及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及其品质鉴定,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文化知识,体现了儒商的特点。

参考资料

药市习俗(禹州药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夏都志丨 禹县药材大会史.搜狐网.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