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徐福贵

徐福贵,是当代作家余华199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活着》里面的主人公。他经历急剧变革的时代,从一个任性纨绔的富家子弟,最终成为了一个贫困苦难的孤寡老人。

在小说《活着》中,徐福贵以第一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最初,他是乡间地主家的纨绔败家子弟,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随后,他经历了土地改革,经历解放战争,又经历了文革等政治时期。期间,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孙子都先后死亡,离他而去。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痛苦,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唯有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以自己家人的名字称呼老牛,比如家珍、凤霞、福贵等。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于1994上映,演员葛优扮演徐福贵。

时代背景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从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等社会变革时期。主人公徐福贵一生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变迁。

徐福贵的一生,串联起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文革”……福贵经历了这么多的变革,他的一生是中国20世纪一部浓缩的历史。动荡的政局、经济体制的改变、个人的传统观念共同造成了时代的悲剧。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悲惨的一生却成了福贵人性复苏的过程。福贵的命运随着国家的命运起起伏伏。

外貌描写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出自《活着》原文)

人物经历

2006年陈创饰演电视剧中的福贵(青年)

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徐福贵年轻时嗜赌如命,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由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其父母也由于家业的败落,加上徐福贵的不孝相继死去。

徐福贵败光家业,他爹去世之后,他没有办法继续他以前吃喝嫖赌的习性,不得不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从此以后,他疼爱妻子和孩子,找到了珍贵的亲情。由于他是一个四体不勤的家伙,他的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不得不做了沉重的活。他也尽责,跟家里人过简单、幸福的生活。

2006年陈创饰演电视剧中的福贵(老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福贵被中国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

后来,福贵被解放军俘虏放回,然而回到家后,却发现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因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他儿子有庆因给县长老婆输血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有庆死时,福贵疯了似的冲出太平间,他哭着、喊着,他抓住过道里的医生,狠狠地砸着拳头,他被体育老师拉开,他挣扎着,他的有庆,一动不动地躺在白布下。

1994年葛优饰演电影《活着》中的福贵

女儿凤霞嫁给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也因难产死了,仅仅留下了外孙苦根。凤霞死后,他把女儿的尸骨背回村,他看着女儿被黄土淹没,似乎又想起了那个被送走又偷偷溜回来的凤霞,他想起了出嫁时那个像极了家珍的凤霞,想起了被邻里夸得红了脸的凤霞。躺在有庆的房间里,他和二喜守着未寒的女儿,哭得天昏地暗。

随后,妻子家珍也因长期劳累过度及营养不良而身患软骨病,最终死去。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

最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豆子吃多而撑死了。苦根青着嘴唇倒在炕上,福贵茫然央求别人去叫叫苦根,摇摇苦根。苦根的镰刀还放在床底下,苦根的牛还没有买来。福贵曾说看着苦根一天天长大,心里就渐渐踏实了,而此时,他用颤抖的声腔说“我老糊涂了”。亲人都死了,只留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他买了牛,继续种着地,继续活着,一晃,又是十年。

性格特点

愚昧无知

徐福贵从出生起就享受荣华福贵,但他对于富足的生活不知道珍惜,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和钱财,最终一步步走向落魄。然而徐福贵用宿命来为自己的行为及人格缺陷进行开脱和掩盖,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

坚强不屈

面对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些打击都没能打倒福贵,他用坚强不屈的意志顽强的活着。福贵从一个落魄地主家的有钱少爷变成身无长物的草根农民,从父母双全、儿女成双的风流浪子变成茕茕孑立、孤苦伶仃的寡老人,他从未停止过一个信念——活着,可以看出福贵身上坚强不屈的意志,他永不绝望,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隐忍伟大

福贵被抓去当壮丁时认识了春生,两人成为生死之交的好兄弟。多年之后的重逢,却是因为儿子有庆为救春生的老婆而死于非命。老天貌似和福贵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昔日的战友竟是间接杀死儿子的凶手。但毕竟是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患难之情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或消失,因此福贵只说了“春生,我儿子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和“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寥寥数语,福贵并没有追究太多,福贵选择了默默承受,即丧子的苦痛。忍耐是福贵对于苦难生命的态度。

乐观向上

小说中描写到土改的时候,要打倒地主,把龙二给枪毙了,面对这一情况,福贵却乐观地说道,要不是徐家出了他爹和他两个败家子,枪毙的就是他了。他摸摸自己的身子还在,庆幸地和妻子说起这件事来。福贵不仅没有对自己家道中落的事耿耿于怀,而且还庆幸自己因祸得福的保全了性命,可见福贵的乐观。

福贵的朋友春生以死来逃避现实的苦难。与春生不同,福贵面对了比春生痛苦百倍的遭遇,一次次目睹亲人的死亡,但福贵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生命。他选择了乐观向上的面对苦难,即使无人相伴,孤身一人,只有一头老黄牛为伴,他也乐观向上的活着。对于福贵自己来说,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人物关系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德国日报》1998年6月13日:福贵单纯的世界观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仍然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作无名的命运的打击,读者如果不相信类似讽刺和陌生化的更高的手法,应该佩服化解了困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

参考资料

《活着》的读者接受与当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中国作家网.2024-02-23

活着 | 我喜爱的好书.澎湃新闻.2024-02-23

活着 (1994).豆瓣电影.2024-02-23

重读《活着》:心理描写的嬗变.中国作家网.2024-02-23

我们如何回忆过去?——余华《活着》中的时间建构与记忆讲述.中国作家网.2024-02-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