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男,1959 年生于浙江嵊州市,1986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中国小说与小说美学研究,出版《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英雄谱与英雄母题——与研究》等专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60 余篇。
人物经历
1979年至1986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先后获取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讲课程
现阶段主要教授文学概论、美学原理、小说与小说美学、《西游记》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解读等课程。
博士招生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批评;2、文艺美学。
主要贡献
在研项目
上海市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研究 2009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市文化基金会批准立项20世纪中国大学文学教育研究 2010年教育部批准立项《西游记》学术史研究 2013年上海市社科基金立项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2011年立项。
专著
1、《英雄谱与英雄母题——<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研究》,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3年。2、《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书曾被上海市学位委员会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学界誉为第一部《西游记》学术史专著,“当下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一项具有开创性、引人注目的新成果。”3、《趣说西游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纵横三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论文
1、《“游戏”背后的多重隐喻——对胡适<西游记>“游戏”说的新解释》, 《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2、《孙楷第关于<西游记>版本目录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3、《论<水浒传>的先验结构》,《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4、《<口技>作者究竟是谁?》,《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5、《脱胎换骨 更新经典——评人民出版社新版<西游记>》,《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3月28日;6、《说说绍剧和六龄童》,《文学报》2014年3月20日;7、《人文科学概论如何树立“科普”意识?》,《文学报》2013年10月24日;8、《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亟需转型——从“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谈起》,《文学报》2013年8月22日;9、《谁在“过度阐释”?——与曾勋<六小龄童:被过度阐释的“猴王”>商》,《文学报》2013年7月11日;10、《论<西游记>世德堂本的评本性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西方文论视阈中的<西游记>成书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12、《<西游记>文献的一次新集成——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评介》,《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13、《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四处“内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西游记>文化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5、《从“西游戏”到<西游记>——对<西游记>戏曲阶段的再认识》,《戏曲研究》第81辑(2010年);16、《“反英雄”:<三国演义>的当代性阐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7、《人文本<西游记>对世本夹批几例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8、《<水浒传>与小说的经典化和学术化》,《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19、《试论<红楼梦>之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0、《也说“求放心”说与百回本<西游记>大旨——兼与石钟扬先生商榷》,《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1、《功首流芳:<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另一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2、《<西游记>研究与中国现代学术开端》,《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3、《试论刘修业的吴承恩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6 期;24、《在共同的诱惑面前——从武松与燕青的比较看<水浒传>的价值取向》,《水浒争鸣》第8辑(2006年);25、《现代学术的范式——现代<西游记>学术史论之二》,《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26、《<西游记>杂剧对<西游记>小说影响的再认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27、《胡适、鲁迅与<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现代<西游记>学术史论之一》,《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28、《新时期<西游记>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29、《<三国演义>:效法孔子作春秋——罗贯中“有志图王者新说”》,《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30、《论<西游证道书>的艺术修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1、《金圣叹与中国叙事学》,《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32、《“宋排晁”:并非虚妄的话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33、《理性之光:<西游记>的理性精神和未来意识》,《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34、《遗憾:从曹操的性格命运看<三国演义>的审美效应》,《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35、《再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36、《公案小说与法制意识》,《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37、《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