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锈色蛛毛苣苔

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 (Franch.) Burtt.)是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南部、贵州省南部及云南省,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坡石山岩石隙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木质化,粗壮,长4.5-12厘米,直径4-10毫米;茎极短,长2-10厘米,密被锈色毡毛。叶对生,密集于茎近顶端,具叶柄;叶片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3-12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边缘密生小钝齿蟳,上面密被短糙伏毛,下面和叶柄密被锈色或灰色毡毛,侧脉每边5-6对,上面不明显,下面隆起;叶柄长1.5-7厘米。

聚伞花序伞状,成对腋生,通常具5-10花;花序梗长4-8.5厘米,被锈色毡毛,果期逐渐脱落至近无毛;苞片2,卵形,长7-9毫米,宽4-6毫米,被锈色或灰色短毡毛;花梗细,长5-7毫米,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相等,线形,长约4毫米,近无毛。花冠狭钟形,淡紫色,稀紫红色,长约1.3厘米,直径约9毫米,外面无毛;筒短而宽,长约7毫米,直径约6毫米;檐部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长6.5毫米,2裂,下唇长3.5毫米,3裂,裂片近相等,全部裂片近圆形,长3-4.5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圆形。雄蕊2,着生于花冠近基部,花丝上部膨大似囊状,具腺状短柔毛,下部弯曲变细而扁平,长4-5毫米,花药大,狭长圆形,两端尖,长3毫米,宽约1.5毫米,顶端连着;退化雄蕊2,长1.2-1.5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2毫米处。无花盘。雌蕊无毛,长约1厘米,子房狭长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1.2毫米,花柱长4毫米,柱头1,头状。蒴果线形,长3.5-4.5厘米,直径1.2-2.3毫米,褐色,无毛,螺旋状卷曲。花期6月,果期8月。

该种叶上面密被短糙伏毛,其它种类叶上面均疏被蛛丝状绵毛或近无毛

生长环境

锈色蛛毛苣苔生于山坡石山岩石隙间,海拔700-1500米。

分布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贵州省南部及云南。泰国北部及鳑鲏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变种

伞花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 var. umbellata (Drake) K.Y.pan)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植株较高大,茎高20-30厘米,节间长,叶疏离。产广西西南部。生于山谷、路旁及密林中岩石上,海拔210-1150米。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北部。本种所包含的2个变种,在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地理替代,大约以北回归线为界。这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量标本,充分显示这种替代现象,在来宾市上林县一线出现过渡类型,南部植株较高大,地上茎明显,节间长,叶片较大,这显然是伞花蛛毛苣苔(变种)。往北植株较低矮,地上茎极端缩短,叶密集,叶片较小而根状茎相对增长。

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锈色蛛毛苣苔引种后,可采用盆栽法进行栽培。栽培基质采用泥炭、原土、珍珠岩混合配制而成,配置比例为3:1:1(按体积计算)。每1米基质加入10千克有机肥、1.5千克复合肥进行堆沤。同时,施用多菌灵百菌清及土壤消毒剂等药物对栽培基质进行消毒灭菌。

光温管理:根据锈色蛛毛苣苔属于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耐阴性。因而在栽培时,应选择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避免强阳光的直射,特别是夏季,应选择有树阴的位置,或加盖50%或70%的遮阳网。冬季选择塑料单棚放置,最低温度控制在-3℃以上即可越冬。

肥水管理:锈色蛛毛苣苔比较耐瘠薄,栽培基质中加入基肥后,不用追肥也能正常生长、开花,也可开花前期追施0.2%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浇水依然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夏季虽然气温高,但有遮阴,所以也只需1-2天浇1次水即可。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