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小斑啄木鸟

小斑啄木鸟(食虫类:Dryobates minor),是啄木鸟科Picidae家族的一员。额和颊白色,头顶雄鸟红色,雌鸟黑色。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而具黑色横斑。两翅黑色具白色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下体灰白色,两侧具黑色纵纹。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地区,是古北界地区的物种,已认可多个亚种

形态特征

小斑啄木鸟雄鸟额污白色或茶褐色,头顶和枕朱红色,有的杂有白色斑点;眼先茶褐色,眉纹黑色,耳羽茶灰色,颈侧白色,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具黑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色,外侧尾羽白色而具黑色端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褐色,大覆羽黑色而具白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白色横斑;颧纹黑色,须、喉灰白色,前颈至胸灰白色或棕灰色,胸侧和两胁棕灰色,具黑色纵纹,腹白色或灰白色。雌鸟额灰白色,头顶至枕黑色,其余和雄鸟相似。虹膜红褐色,嘴灰黑色或角灰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9克,♀20-28克;体长♂131-162毫米,♀143-179毫米;嘴峰♂13-19毫米,♀14-17毫米;翅♂87-94毫米,♀60-100毫米;尾♂59-72毫米,♀60-82毫米;跗♂13-19毫米,♀14-19毫米(注:♂雄性;♀雌性)。

动物学史

小斑啄木鸟曾被归类到Dendrocopos属,但一些分类学权威机构仍然将该物种列在那里。2015年的一项基于核脱氧核糖核酸线粒体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Dendrocopos属的物种并不形成单系群。在修订的属分类中,小斑啄木鸟被归入了复活的Dryobates属,这个属最初是由德国自然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在1826年引入的。属名Dryobates来自古希腊语druos,意为林地,batēs,意为行者。而拉丁名minor意为“更小”。

栖息环境

小斑啄木鸟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阔叶林和混交林中,秋冬季节亦常到林缘次生林、道旁或地边疏林、庭院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小斑啄木鸟为留鸟,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取食于树的粗枝和枝叶间,多在森林中上层活动和栖息,很少沿树干活动和觅食。有时沿着树枝边觅食边鸣叫,鸣声为单音节,似“zha--zha--zha”。飞翔疾速,两翅一张一闭,成波浪式前进。叩击声较大斑啄木鸟慢且弱。主要以天牛成虫和美国白灯蛾小蠹亚科鞘翅目双翅目昆虫、蚂蚁、蚜虫蝇类等各种昆虫为食。夜晚它会在旧洞中栖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挪威波兰荷兰黑山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英国乌克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繁殖方式

小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5-6月。4月初即开始配对和出现求偶行为。雄鸟常追逐雌鸟于林冠间飞来飞去,并不断发出“ga-ga-ga-”一连串短促而响亮的叫声。营巢于阔叶树洞中,巢洞由雌雄鸟啄凿而成,一般多选择在树心腐朽的树木上。不利用旧巢,每年都要重新啄巢洞。洞口多为圆形或近圆形,距地高3-9米。洞口直径为2.6-3.2毫米,洞内径为6-13厘米,洞深16-22厘米。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每窝产卵3-8枚,卵白色,为卵圆形。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4天。早成雏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大约经过21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飞翔。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小斑啄木鸟的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年度波动很常见,冬季温度可能会通过散热损失直接影响小斑啄木鸟的冬季生存,而春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通过影响食物来源间接影响繁殖表现。据报道,2017年英国的小斑啄木鸟种群数量自2009年以来减少了近一半,约为2000只。英国鸟类学信托基金归咎于现代习惯迅速清除公园和林地中的枯树,剥夺了这些鸟喜欢的腐烂木材的筑巢栖息地。

保护级别

小斑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