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任毅

任毅,出生于1947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歌曲《知青之歌》的作者。

1968年12月,他和南京五中同学一起下乡落户到江浦县。1969年5月下旬,任毅用吉他谱写了歌曲《我的家乡》;1970年2月19日,任毅因该歌曲被捕入狱; 同年8月3日,任毅参加公判大会,被判死刑,后因建邺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改判为10年;1979年1月4日,南京建邺区法院宣判任毅“无罪释放”。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任毅出生于1947年,因从小兴趣广泛,爱好艺术,在小学时期就进入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学习唱歌,中学时又进过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学习二胡和吉它,高中毕业于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1966届)。任毅本来有两个高考志愿,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因“文革”的缘由,便没有上大学。1968年12月,任毅与南京五中同学一起下乡落户到江浦县

创作歌曲

1969年5月下旬,南京五中的知青们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户小茅屋里,任毅的朋友唐又在提议让任毅创作一首属于知青的歌。当晚任毅就抱着吉他谱写起《我的家乡》 并添上副题《南京知识青年之歌》,词曲署名为南京市第五中学集体,同时还写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缓慢、思念家乡的;该歌曲的雏形来源1964年《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

反动风波

1969年8月,郑剑峰在调试收音机时,听到莫斯科广播电台在播放《知青之歌》,郑剑锋便立即告诉了任毅,且苏联江《知青之歌》称为《南京知青之歌》,此时任毅开始意识到莫斯科广播电台的演唱,实际已经把他置于死地。随后,南京街头的大批判专栏上贴满了批判这首歌的文章,并被定为反动歌曲。

主动自首

任毅知道此事后万分恐慌,便把所有文字材料烧毁,包括女友写给他的信。1969年10月,因实在不愿在恐慌的气氛中煎熬下去,任毅主动走到南京市娃娃桥监狱门口,并对接待人员称自己为《知青之歌》的作者,要求把自己抓起来,但接待人表示没有上级指示,无法进行抓捕。

批判反动

1970年春节前夕,大批知青回上海市探亲。普陀区返乡知青在里弄和学校传唱《知青之歌》。有些政治嗅觉比较敏感的人,把这个事情反映到普陀区革委会,上海市革委会把“阶级斗争新动向”汇报到北京。张春桥、姚文元对这首歌专门作了批示:要抓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

审判定罪

1970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任毅离开了南京,他不愿自己在外婆家被逮走,于是一人回到了江浦县农村的知青点;1970年2月19日,任毅被捕入狱。

1970年5月24日,任毅被当时的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死刑,予以立即执行,南京市革命委员会也已经批准,但是还需上报江苏省军事委员会批准。最后,建邺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判了任毅十年。

上述翻案

1978年,任毅决定上诉,为自己翻案。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了解该案件后做出批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平反释放。随后将此案作为受“四人帮”迫害的典型案例。1979年1月4日,南京建邺区法院宣判任毅“无罪释放”。而此时的任毅服刑还差45天,便满9年。判决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江苏党史.2024-08-03

任毅与《南京知青之歌》.北京知青网.2024-08-03

《知青之歌》背后的故事.光明网.2024-08-03

《知青之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上观新闻.2024-08-10

1951年南京法院审理首起涉外案 外籍修女被判刑.中国新闻网.2024-08-1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