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芬生鹦鹉(学名:Amazona guildingii)是一种大型、色彩鲜艳的亚马逊鹦鹉,身长约40厘米。它们的头部微带一圈淡黄的白色,颈部为蓝色和绿色,上身羽毛呈绿的青铜色及紫罗兰和湖蓝的翅尾。圣芬生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它们的羽色鲜艳,外表帅气,身上的羽毛五彩缤纷,眼睛虹膜桔色,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分布有黄色。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翅膀的飞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股份蓝色。圣芬生鹦鹉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它们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圣芬生鹦鹉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特有种,也是该国的国鸟,数量非常稀少。
简介
圣芬生鹦鹉(St. Vincent Parrot)是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潮湿山区森林内的特有种。该种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身上的羽毛五彩缤纷,眼睛虹膜桔色,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分布有黄色。
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翅膀的飞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股份蓝色。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原产于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卵生,一般每次生1-2只蛋。2012年依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品种。
形态特征
圣芬生鹦鹉体长约40厘米,体重660-700克。在亚马逊鹦鹉中属于体型比较大的。虽然尚未分出其他亚种,但是它们的羽色变化非常多,大致可分为绿色型、橘色型和棕色型三大类。典型的是头部为白色,连接颈部有渐进式的黄色带,脸颊、喉咙、耳羽以及覆羽附近为蓝紫色,脖子部分的羽毛分布从绿色到橄榄绿,边缘带有点黑色;胸部和下腹部为青铜棕色,每片羽毛均有细窄的白边;尾巴下面的覆羽为黄绿色;肩膀下面、背部下方以及尾巴上方的羽毛色调为青铜棕色到橄榄绿色,尾巴上方的羽毛尖端为绿色。
翅膀的主要飞行羽的色调是前半部从绿色到青铜棕色,之后连接日落黄棕色,最后为蓝紫色;内侧的飞行羽为绿色带有蓝紫色的羽尖。尾巴为蓝紫色以及橘色的底,然后分布着从黄色到桔色的色调;鸟喙为腊白色,虹膜为橘红色,足灰色。幼雏毛色较浅,虹膜为灰色。
生态习性
圣芬生鹦鹉喜欢栖息于岛上潮湿的森林中、以及300米到700米之间的山谷中。也喜欢在一些不甚浓密但是仍有树木掩蔽的森林中活动。通常都是单独或是成对行动,偶尔会聚集30只左右的群体,喜欢栖息于高大的树木顶端,虽然它们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但是因为他们吵杂的叫声还是很容易被发现。
在不被狩猎的区域,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程度内接近观察,通常它们只会在进食吵闹的时候飞起。在清晨和下午会大声鸣叫,如果有危险的情况或是听见同伴的警告声,会马上全体飞起并发出大叫示警。有时候会在飞行的时候尖声叫喊,是相当吵杂的鹦鹉。
繁殖
野外繁殖
在野外,繁殖期为为3月到7月,人工豢养的圣文森特棕色亚马逊鹦鹉的繁殖期大约在春天开始,野外的圣文森鹦鹉会产下1到2枚卵,人工繁殖的则会产下2到3枚卵。圣文森鹦鹉是繁殖难度非常高的鸟种,生育率也偏低,1颗或是1颗以上未授精的卵是很常见的情形。通常只有雌鸟参与孵蛋和育雏,孵化期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9到10周。
人工繁殖
卵一般产在大树的树洞中,人工饲养则产于铺上木屑的巢箱中。人工繁殖的会产下2到3枚卵。人工孵育要保持摄氏度37.4度,且维持360度旋转。直到即将孵化前,早成雏在卵中已经啄穿气室的薄膜但尚未孵化,再将温度降至36.6度,同时停止旋转。雏鸟一般都会在之后的48小时内孵化出来。孵化后雏鸟仍然停留在孵蛋器中12小时,然后移往保温箱,保持36度的温度,5天后每3天降低1度。
依雏鸟的适应情况调整温度,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如果雏鸟成长发育正常,两周后就可以移入较大的巢箱中饲养。雏鸟出生18小时后才开始先喂食温水,几小时后再喂食稀释90%的鹦鹉奶粉,第7天后就增加浓度到稀释75%直到断奶为止。前后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早成雏才能够独立活动,幼鸟羽毛长成约需9到10周。由上述可见繁殖难度相当高,是最难繁殖成功的鹦鹉目之一。它们在鸟舍中很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需要大的生活空间。
种群现状
由于有限的分布地、栖息地的缩减及数量稀有,加上被宠物贸易驱使的捕猎活动及自然灾害,圣芬生鹦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鹦鹉之一。种群数量从1950年代起严重下滑,1970年的数量估计仅有数百只至1000只,1982年时发现的数量只剩421只左右,1984年主要栖息地仅存16平方公里,1988年约有440~500只,1994年大概增至800只。栖息地还面临天然灾害如暴风、火山的威胁。1902年,岛上大部分栖息地因火山爆发而遭毁灭。
保护措施
圣文森植物园的尼古拉斯野生鸟类中心(Nicholas Wildlife aviary Complex)承担了重要的人工繁育工作,并有圣文森特棕色亚马逊鹦鹉的保护项目。该物种现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一、附录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鸟类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