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普通亚种(黑枕黄鹂普通亚种:Otis tarda 新疆裸重唇鱼)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 mm。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等于翅长的1/4。雄鸟的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灰白色,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松毛虫属等。
外形特征
大鸨普通亚种全长雄鸟约1 000 mm,雌鸟约800 mm,颈粗直,腿强健。成鸟两性体形和羽色相似,但雌鸟较小。繁殖期的雄鸟前颈及上胸呈蓝灰色,头顶中央从嘴基到枕部有一黑褐色纵纹,颏、喉及嘴角有细长的白色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长达10—12 cm。颏和上喉灰白色沾淡锈色。后颈基部栗棕色,上体栗棕色满布黑色粗横斑和黑色虫状细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基;大覆羽和大部分三级飞羽白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色,具白色端斑。前胸两侧具宽阔的栗棕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中央尾羽栗棕色,先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横斑;尾羽的白色部分向两侧依次扩展,最外侧尾羽几乎全为纯白色,仅具黑色端斑。雄鸟在非繁殖期须状羽较短,前胸栗色横带不明显,颏下须状羽消失。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下颈无橙栗色带斑,喉部无须状羽。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颜色较淡,头和颈有较多的皮黄色,翅的白色部分多有黑色斑纹,大覆羽有许多棕色斑点。
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端部黑色;腿和趾灰褐色或绿褐色,爪黑色。
栖息环境
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在中国新疆的栖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并常在农田中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栖息在干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常在农田附近觅食,迁徙途经乌梁素海时,常在湖泊周围牧场和远离居民点的农田中活动。在越冬地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围和草洲一带。
生活习性
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m。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
大鸨普通亚种有迁徙行为,在中国黑龙江省通常3月迁来繁殖,10月底开始南迁,11月底到达越冬地。在迁徙季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北戴河区都能见到大群。
杂食性,食物以植物为主,也吃无脊椎动物,偶尔吃脊椎动物;幼鸟主要吃昆虫,随年龄增长和季节变化植物性食物逐渐增多。3—4月主要在农田附近活动,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采食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如苍耳等;5—6月主要采食一些豆科、菊科植物的花序和生长点,也取食一些嫩草芽、小麦草和昆虫;7—9月食物中昆虫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直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如蝗虫、金虫、差翅亚目和一些蛾类美国白灯蛾,也有一些小蛙、小虾、小鱼等,还有部分嫩芽;10月份大鸨开始集群,又回到农田附近采食一些谷物和植物种子。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东亚、阿尔泰共和国东部和贝加尔湖。
中国主要繁殖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达湖南部、黑龙江省西部明水至肇东市之间以及吉林省西部草原及其相连的内蒙古科尔沁区一带,越冬地在黄河以南的华北平原、淮河沿岸、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苏省沿海滩涂等地,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通县)、河北(北戴河区)、内蒙古(达赉湖、海拉尔区、辉河地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乌梁素海)、辽宁(本溪、大连市、金县、复县、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吉林(莫莫格、镇赉县、白城市、洮南市、向海、通榆县)、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甘南藏族自治州、龙江、富裕、林甸县、明水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来县、大庆市、安达、肇东)、江苏(洪泽湖西岸、泗洪、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盐城、徐州、连云港市)、安徽(阜南、霍邱、上、寿县、怀远、升金湖、七里湖)、江西(鄱阳湖)、山东省(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潍坊地区)、河南省(孟津、宿鸭湖、南湾水库、花园口决堤、固始县)、湖北(洪湖)、湖南省(洞庭湖)、陕西省(渭南市、周至县、大荔县)、甘肃省(庆阳市、兰州市、河西走廊)、青海(西宁、大通)、宁夏(青铜峡市、平罗、银川、贺兰、盐池)。
繁殖方式
大鸨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约为2.5:1,雌鸟4岁性成熟,雄鸟5岁性成熟。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为1雄多雌,雌鸟多为5—7只,雌鸟有社会等级。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混配体系较为常见。4月中旬开始繁殖,求偶时,雄鸟竖起尾羽并向背折叠,以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然后喉囊膨胀,颏下须状羽竖起直至眼下,双翅向后下方伸展,腕关节拖地,露出白色的内则次级覆羽并围绕雌鸟转圈。当雌鸟蹲下后,雄鸟跳到雌鸟背上,尾部下压完成交配。交配完成后雌鸟离开,寻找长有低草和低作物的地面营巢。巢只是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无巢材或把原处的草踩倒用作铺垫。巢的直径为304mm×310 mm,巢深41.5mm。巢址选择和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年产1窝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产卵,卵若丢失能再补产,每窝2枚,少有3枚或4枚,产卵间隔1—2天,卵光滑、有光泽,呈暗绿色或橄榄色,有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77.4 mm×55.5 mm,卵重103.5g。当产下第1枚、第2枚或最后1枚卵后,由雌鸟开始孵卵,孵化期31—32天,卵出壳不同步。早成雏为早成鸟,出壳不久即可离巢,由雌鸟照顾和喂食,30—35日龄长出飞羽,第1年冬独立生活。
亚种分化
该物种是大鸨的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破坏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