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子乡,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处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部边缘,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西南与虎山镇毗邻,东北与长甸镇接壤。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成立古楼子区;1983年8月,又改称古楼子乡。截至2018年末,古楼子乡户籍人口有8753人。截至2020年6月,古楼子乡下辖5个行政村。2011年,古楼子乡财政总收入2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2018年,古楼子乡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个。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成立古楼子区。
1950年5月,设第六区。
1951年5月23日,第一次区划调整时并入虎山区。
1958年2月,成立古楼子乡;同年10月,又并入虎山公社。
1961年6月,成立古楼子公社。
1983年8月,又改称古楼子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楼子乡地处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部边缘,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西南与虎山镇毗邻,东北与长甸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古楼子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形,北部是山区,南部山脚下江河岸畔是耕地。
气候
古楼子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6.5℃,无霜期年平均165天,最长达175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升,多集中在7月。
水文
古楼子乡境内南有鸭绿江,东有蒲石河,西有安平河。蒲石河与安平河均是鸭绿江的支流。
自然资源
古楼子乡境内已探明矿藏主要有金、银、铜、铁。已开发南荒沟金矿和大古岭金矿两处。
自然灾害
古楼子乡主要自然灾害是大风、冰雹、水灾,主要发生在7—8月。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9年,古楼子乡下辖7个行政村,72个村民组。
2003年,古楼子村和康家堡子村合并,合并后称为古楼子村。古楼子乡下辖5个行政村:古楼子、大蒲石河、子沟、大古岭、南荒沟,60个村民组。
2011年,古楼子乡下辖5个行政村:古楼子、大蒲石河、砬子沟、大古岭、南荒沟。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古楼子乡下辖5个行政村:古楼子村、大蒲石河村、砬子沟村、大古岭村、南荒沟村,乡人民政府驻古楼子村。
人口
2011年末,古楼子乡总人口857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5.7人。
截至2018年末,古楼子乡户籍人口有875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古楼子乡财政总收入2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
2018年,古楼子乡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个。
农业
2011年,古楼子乡农业总产值1亿元。
工业
2011年,古楼子乡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86年以来,古楼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简称古楼子学校,是由原古楼子中学、古楼子中心小学和四所村小(蒲石河小学、砬子沟小学、大古岭小学、南荒沟小学)于2003年8月合并而成。学校坐落于古楼子街东边约150米处的高台上,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座,教学楼主楼四层,副楼三层,总面积2280平方米,具有集教学、教研为一体的功能。综合楼主楼四层,副楼三层,总面积2020平方米。
2011年末,古楼子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00人,专任教师1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72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97%。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古楼子乡主要文艺团体有秧歌队和南荒沟村文艺演出队。2011年末,古楼子乡有线电视用户达92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古楼子乡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9个。专业卫生人员10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883人,参合率90%。
社会保障
2011年,古楼子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户,人数26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6户,人数252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6人。
交通
古楼子乡有319省道经过境内。
文化
地名由来
古楼子乡因明朝时在境内老砖厂附近建起一座钟鼓楼,楼顶安装一钟一鼓,用于敌兵入侵时报警得名。
地方特产
古楼子乡板栗是丹东板栗的发源地。1998年,古楼子乡被丹东市人民政府授予“板栗生产第一乡”的称号。1964年春,宽甸满族自治县板栗试验站成立于古楼子乡砬子沟村。2010年,古楼子乡板栗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150万株,年产板栗6000多吨,成为全乡富民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