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淮土茶油

淮土茶油,福建省宁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宁化县油茶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淮土茶油特点:色泽金黄,品质优良,油色橙黄通透,香味浓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

2011年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淮土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茶果干物质含量多,榨出的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色泽金黄,品质优良,油色橙黄通透,香味浓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产地环境

宁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日照总时数达 1897.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8℃,无 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宁化县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4.2%,且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是闽、赣、粤三省的闽江赣江汀江共同的发源地,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资源总量都很丰富,水质良好,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充沛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较好地满足了油茶树生长的需要,使油茶树长势好、花芽分化多、开花授粉好、结籽率高,果实含油率高。多年检测结果表明,淮土油茶树的亩产油量比其他同类油茶树要高出30%,且年产量更稳定。而且,这种气候条件也促进了油茶籽中营养物质的合成转化,使其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比一般茶油高。

历史渊源

宁化县油茶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先人客居宁化以来就有种植油茶的习惯,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明崇祯《宁化县志》有人工栽培的记载,民间生产加工淮土茶油始于宋代,现有千余年的历史。(清)李世熊修的《宁化县志》卷二(土产志)称:“茶树有大、小两种;大者高,丈数尺,实大如雪梨;小者高六七尺,实大如栗;皆剥其粗房,取仁榨油。

生产情况

宁化县淮土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油茶籽5100吨,年产茶油1500吨,年产值1.5亿元。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发治理,新植油茶林4410亩,补植油茶林2万余亩。已有4家企业进入淮土,经营面积达5万多亩。

产品荣誉

2011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淮土茶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综述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淮土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即日起对淮土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11年第14号)。

地域保护范围

淮土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宁化县淮土镇、石壁镇、安远乡、水茜乡济村乡方田乡曹坊镇、治平乡8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龙眼茶。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800米,阳坡或半阳坡,坡度≤25°,土壤pH值5至6的酸性红壤或酸性紫色土,土层厚度≥4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

2、栽植:春季1月至3月选择阴雨天气或雨后栽植,栽植密度为≤1650株/公顷。

3、施肥:成林每年冬季采果后施肥1次,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7500千克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收获。

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当茶果色泽变为发红、发黄或紫褐色,呈现油光,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时采收。

(五)加工工艺。

1、原油加工:采收→堆沤→翻晒→脱壳→碾粉→热炒→蒸制→压榨→过滤→原油。

2、精炼油加工:原油→脱酸→脱水→脱色→脱臭→冬化→过滤→精茶油

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原油:油色澄黄通透,具有油茶籽原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香味浓郁。

(2)精炼油:油色澄清,透明。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淮土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宁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淮土茶油的法定检测机构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参考资料

淮土茶油.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05-16

淮土3万亩“油田”谋深耕.新浪.2018-05-16

淮土茶油质量技术要求.中国地理标志网.2018-05-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