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烈士陵园,原名灵丘县烈士陵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东双拥路南,于1965年9月25日竣工。它是为纪念在平型关大捷中牺牲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官兵修建的纪念场馆,是山西省北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
该两周王陵始建于1962年7月,总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园内建有烈士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塔、纪念碑、展览厅、烈士墓区等。主墓区内的24座坟茔,安葬着平型关战役中牺牲的556位八路军一一五师官兵,东侧墓区安葬着在国防施工和京原铁路建设中牺牲的8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官兵。纪念堂内敬录着989位牺牲于不同时期的灵丘县籍革命烈士英名。2002年9月,灵丘县人民政府将“灵丘县烈士陵园”更名为“平型关烈士陵园”,以示对平型关大捷中牺牲烈士的永久怀念。
2009年12月,平型关烈士陵园被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平型关烈士陵园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务院公布平型关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2016年,平型关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为了缅怀平型关战斗和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1962年,中共灵丘县委、灵丘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兴建烈士陵园。
发展历程
该两周王陵历经3年兴建,于1965年9月25日竣工。2002年9月,中共灵丘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革命精神,纪念平型关大捷牺牲的烈士,将陵园更名为“平型关烈士陵园”,杨成武将军亲笔为陵园题名。在建设期间,灵丘县人委发动全县人民群众,将平型关大捷中牺牲埋葬在乔沟及冉庄烈士墓的遗骨以及在抗战时期各种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遗骨全部迁回烈士陵园。24座墓内安葬烈士遗骨556位。
平型关烈士陵园于1987年10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山西省教委公布为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1996年,平型关烈士陵园被灵丘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中共灵丘县委列为全县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平型关烈士陵园被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平型关烈士陵园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平型关烈士陵园”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一。2016年12月,平型关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建筑布局
平型关烈士陵园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主园和东、西侧园三部分。主园坐南朝北,北高南低,占地面积13575平方米。烈士毛主席纪念堂呈倒“凹”字型,为二层楼房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一层前有回廊。烈士纪念碑置于六角攒尖顶亭内,石灰岩。烈士塔为六边形三层砖塔,六角攒尖顶。
主要建筑
平型关烈士陵园有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烈士塔、纪念碑、展览厅、烈士坟茔等主要建筑,主墓区24座墓内安放着平型关大捷中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和其他抗日烈士遗骨556位,纪念堂内牌位上敬录着在各个历史时期参战或从事党政工作而牺牲的灵丘籍烈士名录989位,陵园东墓区安葬着为修建京原铁路、灵丘空军机场而牺牲的烈士86位,纪念堂后为六角形烈士碑厅。纪念碑正面刻着“平型关烈士精神永垂不朽”,背面记载着平型关大捷及灵丘县人民的战斗历程。
烈士事迹
平型关大捷中涌现出众多烈士事迹。“猛子”连长曾贤生所在的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第5连,在战斗前挑选20名骁勇战士组成大刀突击队。战斗打响后,他们奋勇杀敌,曾贤生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连付出巨大牺牲后完成阻击任务,荣获“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奖旗。八路军第686团第3营第9连在老爷庙战斗中,为夺回高地与日军展开惨烈白刃战,连长刘炳才率战士冲锋,第3排赵排长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连干部全部牺牲,仅余十几人仍坚持战斗,最终与友军配合歼灭敌人。第687团第9连第2排排长秦二愣,带领战士炸掉敌人重机枪后与敌人展开肉搏,英勇牺牲。此外,在驿马岭阻击战中,“醴陵拐子”张德仁率独立团第1营第1连冲锋,不幸中弹牺牲;“麻排长”带领独立团第1营第2连第1排战士袭击日军营地,虽大部牺牲,但为战斗胜利做出贡献。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平型关烈士陵园入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百家号.2025-04-05
清明:寻访平型关大捷烈士英灵.中国军网.202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