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即“梁”,中国古地名,战国后期魏国首都,为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今为河南省开封市。
魏惠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改称“大梁”。魏惠王还在此开凿了人工运河——鸿沟,促进了大梁乃至魏国的繁荣发展。据《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市,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资料显示,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城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比现在开封市的旧城区面积还大。作为魏的都城,大梁拥有130年的兴盛期。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将王贲引军攻魏。王贲采用以水攻城的办法,“引(黄)河(鸿)沟灌大梁”长达3个月,大梁城遂在水中化为了废墟。
建城始末
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包含今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区,占有当时文化和农业都最为发达的黄河流域,是当时中国战国时代的一等强国,为了争霸中原,实现魏惠王的雄心,位于山西夏县境内的安邑县作为首都已经不利于魏国在黄河流域的扩张,于是魏惠王筹划迁都一事的动机便由此而生。
将新都城选址于黄河以南,被鸿沟等诸水系包夹的一块水土湿润的平原之上,建造城市,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将首都从安邑迁往这里,也就是当时被称为‘大梁’的城市。
发展变迁
在魏惠王时代,大梁城就开始了大规模营建,作为当时战国强国的魏国的国都,维系着当时魏国对黄河流域大部分领土的统治。
但大梁城的营建也成为了魏国霸业的阻碍之一,在魏惠王时期与齐国的两次战役:桂陵、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就发现了大梁城为魏国的软肋,将魏国大将庞涓调动到利于齐国的决战地方而后重创魏军,使得魏国在此时开始国力衰退。
在魏国后期几代君主的统治下,当齐国、楚国、秦国等后来居上的强国争霸的环境下,魏国被迫时而合纵小国对抗大国,时而又倚杖与大国的联盟,在诸侯之间摇摆,可以用‘朝秦暮楚’来形容了,而大梁作为魏国的都邑的安全性也越发难以保证,这个问题在魏惠王时便显露出来,且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与数量都大幅衰退,国土日益缩减,无法再保证首都的安全。
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秦国军队攻占魏国的安城,军队首次抵达大梁城下后撤去。
魏安釐王二年(前275年)秦国军队攻占魏国两城邑,再次抵达大梁城下。
魏安釐王三年(前274年)秦国魏冉攻魏,斩杀四万人,兵至大梁,魏国献城请和。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对魏国产生了严重威胁,《史记·魏世家》载魏国公子魏无忌谏言其兄安釐王的对话中有‘秦七攻魏,五入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的句子,描写了当时的魏国,即使大梁作为首都之地,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破坏的景象。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始皇使大将王贲率兵攻魏,引鸿沟水灌大梁,被困三个月后魏王假孤立无援,无奈出降,魏国灭亡,大梁城被平为丘墟不复存在。
秦朝于大梁故地置开封县。汉时开封县属陈留郡,唐朝为开封市,五代十国至宋为开封府尹治,为国都所在,有时作为地名,也被称为‘大梁’。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为东京开封府。金改称汴京,废主亮改曰南京,宣宗迁都焉。元曰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汴梁路。明朝洪武初,建北京于汴梁,复曰开封府北京,寻罢。清沿置开封府。
迁都争议
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魏世家》记载徙都大梁事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经历与齐国桂陵、马陵战役后迁都大梁。而《竹书纪年》中载:徙都大梁在周显王四年·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夏,「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
参考资料
指尖上的国宝54丨梁平首布.河南省文物局.2024-01-13
中国古地名——大梁.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6
魏国迁都大梁年代之争.人民资讯.2024-01-13
运河千秋:汴河对古代开封城的影响.光明网.2024-01-13
水城之水(上).开封市审计局.2024-01-13
运河千秋:汴河对古代开封城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10-26
《史记·魏世家》(五).今日头条.2022-10-26
魏国迁都大梁年代之争.今日头条.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