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的导航工具——罗盘是一种24方位水罗盘。这种罗盘通过使用8个天干、12个地支和八卦的四个方位,将圆周分成24等份,从而实现精准的方向指示。
罗盘种类
单针罗经
单针罗经是指只有一个方位的罗盘,并且通常会加上“单”字作为前缀,如单辰针(120度)或单酉针(正西270度)。有些航海图中也使用“丹”字替代“单”字,如《郑和航海图》中的“太仓市港口开船用丹乙针”即表示使用指南针105度方向航行。
双针罗经
双针罗经的使用最早见于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明代海道针经中,大多数情况采用双针罗经来表示航行方位。当罗针摆动在两个方位之间时,常使用相邻两方位的平均值来表示,如乙辰针。明代火长们巧妙地利用双针罗经,将原本的24方位罗盘扩展为48方位罗盘。
常用术语
对坐
在海道针经中,“对坐”指的是地理标志甲和地理标志乙在罗盘上的相对位置,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80度。
时间和航速
明代航海图中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更”,一昼夜共分为十更,每更为2.4小时。航速的估算方法包括将木片投入水中,若木片与人在同一时间内抵达船尾,则表明船只的速度为标准速度。之后可根据水流情况进行调整。例如,《郑和航海图》中提到“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即说明了航行方向和时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播客 | 《海帆远影》:海图针经知多少.澎湃新闻.2024-11-01
清代雍正时期黄中海道针经考释.万方数据.2024-11-01
“海道针经”:中国古人的“航海秘笈”.澎湃新闻.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