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兴(1694-1775),字直庭,号韧庵,广东省梅州市(今梅花江区金山)人。清代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进士,历任福建清流县知县、兴安县知县、广西思恩府同知、江西瑞府知府、湖北省按察使等职。
史载
[清](约公元一七三六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o年)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后去职。复起,历至湖北按察使,又夺职。改官刑部郎中,因病乞归。仲兴精力过人,手披口答,五官并用。历官所至,于政治必尽心力以规画之。仲兴颇工文言文辞,甚为袁枚所称,著有文集、《性学录》、《读史提要》、《观察记略》及《四余偶录》,(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客人先生诗传》作者仲应梅教授评“清一代吾粤之为古文者,当首推仲肖与高要区彭泰来。”
人物生平
杨仲兴(1694—1775年),字直延,梅城下市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乾隆三年(1738年)改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知县。在任期间,深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广建社仓,备荒赈灾,疏通河道,修筑提防,因“功甚巨”升广西思恩府同知,再迁任江西瑞州知府。为官廉洁贤能,政绩卓著,受爱新觉罗·弘历召见,并赐“紫貂药锭”以嘉奖。不久,转任福建延邵兵备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升迁湖北按察使。
杨仲兴为官30余年,足迹遍及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湖北等省,从县令、府道至省按察使,所到之处,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案皆手定”,举凡“山川厄塞,民食缓急,以及学校书院之兴废,必尽心力无少懈”。他还是个学有所成的学者,公务之暇,精研文言文,文风“朴实廉悍,有如其人”,《客人先生诗传》作者钟应梅教授评曰“清一代吾粤之古文者,当首推仲兴与高要区彭泰来。”其著述有《四余偶录》二卷》二卷,《读史提要》四卷,《观察记略》二卷,《性学录》一卷。
杨仲兴1775年在家病逝。
轶事典故
书香门第
梅县区《绍德堂杨氏族谱》载:“元朝期间,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迁徙梅州市的林姓,自七世易姓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公后裔播迁广东省各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台湾和海外泰国、安南等各地。
绍德堂杨氏开枝散叶,在梅城聚居地一是上市拔俊老屋下、新屋下、榕树下、资源楼、楼下屋;二是下市攀桂坊,其中有推官第、石门框、按察第、中将第、四冶第、都督第、纯厚楼、诚创庐、资政第、简庐、双魁第等楼屋,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七世务农商,八世始崇文”,绍德堂八世仰文公考中庠生后,九世守白公考中贡生,十世杨元杰为国子监助教,从七品。据《绍德堂杨氏族谱》杨元杰抚三幼弟教育成材。二弟杨元伟于癸亥岁(1623)考取拨贡、候选教谕。三弟杨元标庚申岁(1620)考中贡生。四弟杨元儒于己未岁(1619)考中拨贡,壬午岁(1642)考取国子监,毕业委任福建汀州刺史。他们商读传家,后裔八位进士,三十八位举人,贡生、监生、秀才一大批,代有英才。
查证《梅州进士录》资料,并结合鼓楼下碑文,按年代,十世祖杨元杰后裔八位进士,分别为:十三世杨为橓,杨元杰曾孙,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明通进士,官居七品。十三世杨仲兴,杨元杰曾孙,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进士,官居三品。十四世杨勋,杨元杰重孙,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连捷进士,官居三品。十四世杨德仁,杨元杰重孙,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进士,官居六品。十六世杨奎猷,杨元杰六世孙,乾隆三十六年(1780)庚子恩科武进士钦点御前蓝翎侍卫,官居从一品。十六世杨时清,杨元杰六世孙,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武进士,官居从三品。十六世杨冲凤,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丙辰科考取武进士,官居从三品。十八世杨沅,杨元杰八世孙,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成科进士,官居七品。鼓楼下进士第从杨为橓考上进士到杨沅考上进士,前后6代人跨越171年。鼓楼下除了诞生了八位进士,也诞生出许多举人和秀才等。
戴罪赴科场
清代康熙,嘉应州(今梅州市)城东郊,有一座东山寺。因为年久失修,墙垣坍塌,香火零落,寺中和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附近有地名叫小溪唇,其中杨屋的大户叫杨太公,家道殷实,他常到东山寺坐谈,顺便布施一些钱物,且与寺中的伙头僧很投缘。一夜,杨筠松梦见伙头僧入室,突然惊醒,家人来报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惟右手勾曲不伸。杨公见梦境蹊跷,赶往东山寺探视,看见伙头僧刚刚死在灶前,右手尚握火钳,杨公将其火钳拿开,回家一看,儿指已伸直了,这个儿子便是杨仲兴。
杨仲兴长大后,攻读甚勤,考中了庠生。一次,有佃农来杨宅缴纳稻谷,因年岁荒歉谷数不足,仲兴嫌之,佃农出言不逊,恶语相向,仲兴大怒,起足踢去,误中阴处,佃农即毙。仲兴往县衙自首,定为误杀罪,锁入牢狱。杨仲兴悔之不及,惟嘱家人送书籍,每日诵读,但思一日不死即读一日,亦快事也。
一夕,刺史微行查夜,闻狱中有读书之声,默识之,连数夜出听,书声不辍。问狱卒,方知杨仲兴入狱两个月来,每天手不释卷。时届乡试之期,州牧叫人唤出杨仲兴,问他:“你既犯死罪,还读书做什么?”杨仲兴说:“误杀人命,惟多读一日书,虽死亦甘心矣。”州牧说:“如果你敢参加乡试,我放你去,如侥幸中举,我即呈报省署,要求赦免你罪,不中,则仍归就狱,不可逃走,负我怜子之心。”杨仲兴大喜,感谢涕零说:“州牧如此信任,不啻重生父母,愿赴乡试,但恐福薄,有负厚恩。”刺史立命放之,嘱曰:“你明日即去赴省,场中宜用心作文,倘获中,吾亦有光。”杨仲兴即乘船抵省进场。榜发,竟获第九名举人。州牧闻讯大喜,立备文书详报省署,上司亦奇其事,准赦其罪,杨仲兴回乡拜谢州牧,州牧鼓励他继续上进。
寺僧转世传说
东山阁始建于何时,文献付诸阙如,从王漱薇的《梅联最话》与清末外交家、诗人黄遵宪之父黄雁宾的《逸农笔记》所记载的一则奇闻中可以看到,东山阁在清代就已存在。原来,清朝雍正庚戌科进士、湖北按察使杨仲兴之父杨濬,相传住宅与东山阁相邻,经常前往与寺中僧人饮茶叙话。寺中有一位司厨僧人(俗称火头僧),此僧“木讷诚朴”,除诵读经书外,平常从不出言,唯喜与杨筠松交谈,他每餐生火造饭时,必定另外抓开一撮米,以之周济贫困民众,客家话将以手抓物呼作“揶(音同野)”,大家于是称其为“揶米子”,僧人的本名倒不为人黑蚱。杨公与“揶米子”时常交谈,互相敬重,遂心心相印。一天,杨公正在假寐,忽而梦见司厨僧前来造访,正在心喜之时就梦觉而醒,恰巧妻子生下一儿,可怪的是小婴儿左掌蜷曲不伸,继而想起僧人正在病中,忽有所悟,遂急忙前往东山阁查看,果见僧人跌坐于灶前,已然圆寂,而其左手仍握着铁钳。杨筠松将僧人手掌伸开,而家中婴儿的左掌竟也自然伸开了,此儿就是杨仲兴,于是大家都认定杨仲兴乃东山阁司厨僧转世。
资料显示,杨仲兴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则上述传奇故事即发生于是年。根据《绍德堂杨氏族谱》记载,杨仲兴曾祖父始居住城内鼓楼下(在今仲元西路),祖父杨弘道是一名岁贡生,生有五子:灏(字素冶)、澊(字文冶)、澍(字燮冶)、濙(字还冶)、濬(字云冶),其中灏、澊、澍、濙四兄弟后来移居攀桂坊,建起大屋即“四冶第”。杨濬兄弟“皆擅文名”,灏为秀才,澊为举人,澍、濙、濬都是贡生。杨仲兴出身书香门第,三十五岁时中雍正己酉科(1729)广东省乡试举人,次年即高中雍正庚戌科进士,这种考中举人后旋即荣登进士的十分少有,称为“联捷进士”。杨仲兴后来历任多地知县、知府等职,仕至湖北按察使后改任刑部郎中,诰授中宪大夫,后因病乞归,他在攀桂坊“车园下”的宅第称为“按察第”。按察第与东山阁位置确实不远,根据上述传闻所言杨濬宅与寺邻,则杨濬或许先至车园下建宅落居,后来杨仲兴发迹后才改建为今按察第。当时民间认为,东山阁司厨僧“揶米子”这样颇具善心,所以能转世为高官显宦,也有说名人皆由“星精僧”转世的。传闻真实与否,大概虚实参半,而《逸农笔记》与《梅联最话》则记载了杨仲兴为东山阁题写的一副楹联,联云:“观我生进退,证梦觉因缘。”品玩联语,仿佛是对僧人转世奇闻的隐喻。这副楹联,也可谓东山阁这段传奇故事的一个印证。
创建漓江书院
杨仲兴是乾隆八年(1743年)来任兴安县知县的,一天,杨仲兴来到城南,查看义学情况。兴安义学在振武门内,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任天宿创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王勍、乾隆四年知县黄海先后重修。义学设在这里,杨知县感觉环境不太好,一是太喧嚣,二是太狭窄,而且坐向不好,面对着城墙,不利发展,他见教室破旧,便给予资金修葺。
修建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府库困难,于是,他想到用募集资金的办法。一天,杨仲兴召集当地乡绅士子商议一起捐资修建漓江书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告诉大家已经选好了书院地盘,他当众表态说:“不管修建书院需要多少钱,我都捐资一半以上。另一半由大家捐助和募集。”杨仲兴的倡议得到了参与会议的官员和绅士们的一致赞许。不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了,资金募集也基本到位。
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八日,兴安县第一座官办书院在隆隆的鞭炮声中破土动工。历时两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冬天,书院顺利竣工。书院建成之日,杨仲兴亲自为书院题联题匾,他向大家作揖致谢,请诸生升堂入室,将书院周遭一一度量,把测量数据详细记录于他的《创建漓江书院碑记》,包括前门、书院占地、门楼、中堂、后祠、天池、明堂、书房、卧室等等宽深高多少,还有楹屏、神龛、后墙、围墙、花坛、照壁等,都有十分精确的尺度。
书院修建共计花费1331两银子。杨仲兴按照原先许诺,与邑绅士各出其半,同时又捐助学田61亩多,以确保书院的管理与运行经费。给书院取名时不少生员说:“锡名当所自创者,公也。”意思是叫杨仲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杨仲兴谦逊地认为功劳是大家的,自己不敢私占。杨仲兴说道:“桂江发源为邑元脉,且环抱之,署名‘漓江书院’。“自此,漓江书院便开始收纳生员入院课读,第一年就达四五十人。
倡建凤仪书院
凤仪书院位于江西高安市凤山东侧,系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杨仲兴捐廉倡建,亦延名师,立课程,相与讲学其中。
主要作品
杨仲兴著有《四余偶录》《读史提要》《观察记略》《性学录》等。杨仲兴还写下《陡河图说》《创建漓江书院碑记》等文章。
亲属成员
高祖父:杨守白,贡生。
曾祖父:杨元杰,国子监助教。
祖父:杨弘道,岁贡生。
父亲:杨濬,贡生。
据《绍德堂杨氏族谱》的记录,杨仲兴的曾祖父最初居住在城内的鼓楼下(现位于仲元西路),他的祖父杨宏道是一位岁贡生,有五个儿子:杨灏(字素冶)、杨澊(字文冶)、杨澍(字燮冶)、杨濙(字还冶)、杨濬(字云冶)。这五兄弟中的杨灏、杨澊、杨澍、杨濙四人后来搬迁到攀桂坊,并建造了大屋,称为“四冶第”。杨濬兄弟“都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杨灏是秀才,杨澊是举人,杨澍、杨濙、杨濬都是贡生。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下,嘉应州的“新杨”(绍德堂杨氏)后代共有10人考中进士,占全县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进士包括文进士杨琼、杨为橓、杨仲兴、杨思恭、杨勋、杨德仁、杨沅,以及武进士杨奎猷、杨时清、杨冲凤。此外,还有56人考中举人,也约占全县举人总数的十分之一;至于考中秀才的人数则无法计数,使得梅城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书世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杨家族”还培育出了48位副教授和教授,113位硕士和博士,以及250位各类专家和工程师。
绍德堂杨氏有75位人物的事迹被载入《广东通志》《潮州府志》《乾隆嘉应州志》和《光绪嘉应州志》,其中有9位进士被收入现代的《梅县志》。在民国时期,杨氏家族还诞生了多位将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中共梅县区县委书记、梅县籍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杨广存,以及梅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杨雪如,他们的祖屋都被评为烈士纪念馆。此外,还有梅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杨凡,以及广州市的前市长杨资元等杰出人物。
参考资料
鼓楼下绍德堂 一门八进士.梅州网.2024-08-27
梅江 · 城事|杨广存和他的拔俊杨屋家族传奇.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8
【嘉应传奇】杨仲兴戴罪赴科场.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7
东山阁: 鲜为人知的一段传奇.梅州网.2024-08-27
【杨仲兴治理兴安二三事】.广西政协网.2024-08-27
高安凤仪书院.宜春地情文化特色数据库.2024-08-28
【有声杂志】杨仲兴治理兴安二三事.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4
梅江周末·凌风.掌上梅州.2024-08-24
梅县(含梅江区)举人名录.政协梅州市委员会.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