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心理学,又称审讯心理学,是司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预审过程中预审人员、犯罪嫌疑人以及相关证人、被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如西周时期的“以五声昕狱讼,求民情”。此外,五代后晋和凝、和蠓父子的《疑狱集》和宋代郑克的《折狱龟鉴》等文献也记载了利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审讯的实例。
历史沿革
随着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各国开始对审讯心理学展开深入研究。奥地利犯罪学家H.格罗斯在其著作《预审推事手册》和《犯罪心理学》中首次系统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审讯心理现象的研究。
研究内容
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预审心理学逐渐从犯罪心理学和刑事侦查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预审人员的心理特征、职业素养及其培养,预审失误的心理分析,以及如何在预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同时,还涉及犯罪嫌疑人在拘留期间的心理状态、不同类型的嫌疑人面对审讯时的心理策略,以及他们供述或拒绝供述的动机。另外,证人和被害人在作证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动机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预审人员与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交互模式,以及针对这些心理现象制定的有效应对策略和方法,都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
预审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实际的预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心理规律,预审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真实性,从而为案件的调查和审判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资料
预审心理学.中国知网.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