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重心
人口重心,又称人口中心,是一种描述地区人口分布的方法。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沃尔克(F.Walker)于1874年提出。
原理
人口重心的概念来源于力学原理。当我们将地区人口分布视为具有特定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时,可以将其看作是在平面上所有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区总人口视为集中在人口中心点上的一个群体。人口重心的计算方法类似于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具体而言,假设某个地区包含多个子区,每个子区的人口数量为P_i,地理位置坐标为(X_i, Y_i)。则该地区的人口重心坐标(X_c,Y_c)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计算方法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子区的地理位置坐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值:①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②子区行政首府或中心城镇的坐标;③根据更低一级子子区人口分布状况计算得到的子区人口重心坐标。例如,通过选取县级为子子区,利用其几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坐标来计算省级(子区)的人口重心,然后再根据省级人口重心计算全国人口重心。在手工计算时,可以使用平面直角坐标代替经纬网坐标,但是这种方法的精度相对较低。人口重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不仅可以应用于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也可以用于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拥有悠久社会发展和人口记录的历史国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口重心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人口自然与机械变动的地区不平衡性,从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特征
地形地貌
在中国,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特点。东南部地区地势平缓,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而西北部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干燥寒冷,人口稀少。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可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市一线,即“胡焕庸线”,得以体现。这条线东南侧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2.9%,却容纳了94.4%的人口;而西北侧的土地面积占比为57.1%,人口占比仅为5.6%。1995年,东南侧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284人/平方公里,而西北侧地区仅有13人/平方公里,两者之间的人口密度差距超过了21倍。在东南侧地区,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密度最高,如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的人口密度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人口密度也在600-700人/平方公里之间。相比之下,西北半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片土地上人口极为稀少,其中羌塘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无人区占据了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
海岸线
中国的另一个人口分布特点是倾向于沿海地区。随着离海岸的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逐渐降低。1995年,距离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平方公里;而在200-50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降为226人/平方公里;500-100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降至160人/平方公里;1000公里以外,人口密度仅为23.6人/平方公里。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因为沿海地区具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然而,内陆边疆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即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积极推动人口从沿海向内陆边疆的重新分配,以改善生产布局。尽管沿海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沿海省份的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人口比例出现反弹。1995年,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上升至41.2%,考虑到迁移流动人口的因素,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这表明与之前相比,中国的人口再分布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程
人口分布与地面平均海拔密切相关,呈现负相关关系。1995年,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集中了全国64.9%的人口,200-500米的地区占17.1%,500-1000米的地区占7.7%,1000-2000米的地区占8.9%,2000-3000米的地区占1.1%,3000米以上的地区占0.3%。相应的人口密度分别为522人/平方公里、171人/平方公里、123人/平方公里、89人/平方公里、11人/平方公里和1.6人/平方公里。中国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低高程位于吐鲁番市盆地,这里居住着大约16万居民,而人口垂直分布的最高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和唐古拉山脉南坡,共有约2万居民生活在海拔5000-5200米的高度,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甚至可达5500米。
中国人口重心
中国的人口重心分布格局长期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这一基本格局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人口分布的内部动态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界线,其西北侧的人口占比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有所上升,但近年来却转为下降。这一变化主要受到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吸引力减弱的双重影响。尽管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但人口分布的集中化趋势却在不断加强。从2010年到2020年,人口集中化的速度几乎是2000年到2010年的两倍,且这一趋势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种集中化趋势主要体现在省会城市等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上,尤其是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省会城市在人口竞争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此外,人口增减的区域分化也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一些趋势性特征。东北地区人口全面收缩,沿海地区则形成了人口城镇密集带,成熟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而西北半壁地区则面临人口收缩的风险。2010年到2020年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与2000年到2010年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同地区人口增减的规律性变得更加明显,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也逐渐从单一的经济要素主导转向经济要素和舒适性要素并重。这一变化意味着,未来各地区在人口竞争中,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外,还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地区的舒适性,以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参考资料
人口重心.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26
[科普中国]-胡焕庸线.科普中国网.2024-10-26
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2024-10-26
2000—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