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贡院碑共有两通,分别是《改建河南贡院碑》和《重修河南贡院碑记》,这两座石碑记录了河南贡院的历史变迁。这些石碑是由当时的政府官员在河南贡院改建和重修期间刻制的。目前,这些石碑保存在开封市明伦街的河南大学校园内。
历史沿革
河南贡院始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最初位于明朝周王府的旧址上,即现今开封市龙亭一带。该院拥有超过5000间的号舍,以及高达四丈的明远楼。然而,由于周围地区经常积水,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贡院搬迁至开封城东北角的上方寺内,也就是现在河南大学的位置。这次搬迁后,贡院的规模有所扩大,新增加了约11,866间号舍。不幸的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导致开封城遭受严重破坏。为了加强防御工事,防止洪水涌入城市,当局决定拆除贡院的部分房屋,利用建筑材料来加固城墙。次年,贡院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不仅整修了原有的房屋,还新建了大约10,000间号舍,并开挖了五口深井。尽管如今贡院的建筑物已不存在,但这两通石碑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它们详细记载了河南贡院迁移、建设、扩建和重修的过程。
碑刻介绍
《改建河南贡院碑》由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撰文,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立碑,碑身高2.16米,宽0.96米。而《重修河南贡院碑记》则是由另一位河南巡抚牛鉴撰写的,立碑时间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身尺寸为高2.66米,宽1.07米。这两块石碑共同见证了河南贡院的重要历史事件。
文物价值
清朝时期的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项重要考试,通常在北京的顺天府贡院举行。然而,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顺天府贡院遭到破坏。因此,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和三十一年(1904年),连续两年的会试都在河南贡院举行。此后不久,清政府宣布自丙午科(1906年)起,所有的乡试和会试都将暂停。河南贡院碑作为这一时期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已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24-11-01
河南贡院.族谱网.2024-11-01
河南贡院碑.河南大学.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