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香椿,历史悠久,唐朝曾用此物作贡礼,清代时被御封为“贡椿”,名扬天下。安徽太和,自古也有“香椿之乡”的美誉。
功效作用
特点
优质
太和县香椿是安徽省名特产品,相传已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尤以谷雨前香椿品质优良,芽头鲜嫩,色泽油光,肉质肥厚,清脆无渣而被称为“太和椿芽”,佳誉驰名中外。太和椿芽营养含量极为丰富,所含有的营养物质都为人体所需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品种多
太和香椿资源丰富,有9个品种,分为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等3个优质品种和永椿、黄罗伞、柴狗子、米儿红、红毛椿、青毛椿等6个品种。
椿芽采收
椿芽的采收节令性强,要求严。一般采收两次。谷雨前2~5天采收第一次,称头茬椿芽,品质最佳,产量低,价值高。谷雨后5~7天采收第二次,产量高,品质稍次,价值不如雨前香椿高。椿芽可吃鲜的,但新鲜椿芽不易保存,多采用腌制加工。
自然条件
1.适生土壤丰富。太和香椿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颍河沿岸的河床漫滩冲积的沙淤两合土和少量沙土的乡镇,实践证明:青沙土、两合土为香椿适生土壤,淤土次之,黑土生长较差。太和县沿河两岸的两合土、沙土计1.2万公顷,可以满足以生产基地为主带动其他沿颍河的乡镇香椿生产的发展。
2.气候优越:太和县颍河沿岸年降水量825毫米,高于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97.2毫米的3.49%,香椿生长期的3、4、5月份,分别降水量为51.1、69.2、74.1毫米,可以满足香椿生长所需水分。年总辐射量为127.94千卡/平方厘米,3~5月份为35.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2444.3小时,可以满足香椿生长所需的热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