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鱼

瓦氏黄鱼,学名: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 1846),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中,分类上隶属于鲇形目,黄颡鱼属,是该属中个体最大的一个种。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少肌间刺,备受广大养殖户及消费者的青睐。

形态特征

瓦氏黄颡鱼体长形,背部隆起,胸腹面平坦,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部稍扁平,头背宽阔而较平,头顶部覆盖薄皮,枕骨裸露。口亚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上颌细齿带2条。吻钝圆。眼小,侧上位。触须4对,均呈青黑色,颌须1对,末端接近背鳍起点垂直下方。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达到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的末端达到胸鳍起点,内侧1对稍长于鼻须。肩骨突出,位于胸鳍上方。肛门接近臀鳍起点。全身裸露无鳞,侧线平直。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体色与其它黄颡鱼相似。其主要特征是头顶覆盖薄皮,胸鳍刺前缘光滑,且4对触须均为青黑色。

体长,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扁平,头顶部覆有薄皮。口下位,上、下颌皆具绒毛状细齿。吻圆钝。眼小,侧上位。须4对,均青黑色。鼻须末端达眼后,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颐须较上颔须短。鳃孔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远,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其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绿锯齿发达。胸鳍远不过腹鳍。腹鳍末端盖过肛门到达臀鳍。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稍短,并与其相对。尾鳍深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肛门近臀鳍起点。侧线较平直,体裸露无鳞。

生活习性

为小型底栖性鱼类,栖息于岩石或泥沙底质的江河环境中,主要摄食昆虫幼虫摇蚊科、蜻蜒目、蜉目、鞘翅目)及小虾,也摄食禾本科碎片和种子等。

种群分布

瓦氏黄颡鱼为中国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淮河黄河及其支流,长期与大型河流相通的大型湖泊中也有分布。在浙江宁绍平原一带称其为“鮟颡(音:āng shāng)鱼”。

亲鱼收集

亲鱼收集1998年11月从长江选购1批瓦氏黄颡鱼亲本,用帆布袋充氧运输。雌性个体重一般在250~360g之间,雄性个体均在500g以上。此批选购的亲本体质壮,无病无伤,运输成活率达100%,亲鱼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洗消毒5~10min。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池为1口1300m2的池塘,池壁均用水泥砌成,底部淤泥少且平坦,水 深1.5m左右,进、排水口设有拦鱼网罩。亲鱼入池前2周,用75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亲鱼放养后,派专人管理,投喂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的颗粒饲料,为促使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每隔3~5d投喂肉食性饵科1次,如:动物内脏、野杂鱼等,切成小块状用绞肉机绞成鱼浆投喂,投饵量随水温的变化而增减。日投喂2次,上午09:30~10:30;下午15:30~16:30,日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3%~7%,亲鱼池经常保持微流水,并每5~7d换水1欠,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

催产

2000年5月20日我们开始对瓦氏黄颡鱼进行催产繁殖,先后共催产3批46组亲鱼。挑选成熟好的亲鱼放入架设在水泥池中的网箱内,将雌、雄亲鱼分开放养,同时拧开进水阀门进 行微流水刺激。人工繁殖采用激素催情,自然产卵。试验中,选用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地欧(DOM)、鱼用促排卵素(LRH?A)等药物单一使用和四种药物混合使用。剂量随水温、亲鱼成熟度而适当增减用量。注射部位为胸鳍和背鳍基部,分2针注射,第1针为总量的1/5~1/4,第2针注射余量,雄鱼剂量是雌鱼的0.7倍,针距10~15h。第2针注射后将亲鱼以雌雄比1∶1或1∶1.5的比例分别放入产卵池内。产卵池为几口小型水泥池(6m2),设有进、排水管。事先在产卵池底铺上2块与地底大小一致的60目网片,网片上四周放置竹竿,竹竿上用砖块压紧,确保网片与池底间无间隙,然后在网布上铺设—层用竹片夹好的棕片,待其亲鱼产卵。

孵化

亲鱼在注射第2针后的20~26h(即效应时间),分几次持续,间断产卵,卵集中在靠近排水管一侧的棕片及网布上,产卵池壁也分散了卵粒,网布另一侧卵粒较少,待产卵完毕,将产卵池水排放4/5,小心地将产在棕片及网布上的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孵化,将带卵的棕片及网布悬置于水中,适当加大流水量,并用小型增氧气泵充气,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孵化水温在24~26℃之间。

结果

亲鱼培育与性腺发育

亲鱼在15℃以上时开始较大量的摄食饵料,经过18个月的培育,我们于2000年5月10日拉网检查亲鱼时,发现大部分雌性亲鱼腹部较柔软、膨大,并出现卵巢轮廓,泄殖孔凹陷,略红,用挖卵器取卵肉眼观察:卵粒呈圆形、橙黄色、卵粘性、卵粒较饱满,大、小较均匀,大部分卵粒分离,卵径约为1.67mm。雄鱼个体较大、健壮,生殖乳突末端略红,不易挤出精液。

催产效果与受精率

催产试验共3批46组亲鱼,水温在24~28℃之间,注射第2针后约20h,亲鱼开始持续、间断地产卵,卵粒一般集中在排水管一侧的棕片及网片上,池壁、砖块、竹竿上也少有分布。从第1批催产效果情况来看,明显不如第2、第3批的催产效果,其催产率50%,受精率也只有40%。在第2、3批催产时,对催产药物进行了适当调整,结果这两批催产率分别达到了85%、90%;受精率81%、85%(见表1)。

孵化率与出苗数

孵化期间,水温一般在24~28℃之间,受精卵约经58h后开始脱膜,持续6h左右出苗结束,第1批孵化效果不佳,出苗很少,约8000余尾;第2、3批孵化率较高,在80%~90%之间,孵出幼苗共约17.8万余尾。

繁殖季节

自然环境中该鱼的繁殖季节为5~7月。经人工培育后性腺发育较快,大部分亲鱼成熟。5月上旬,拉网检查亲鱼成熟度,雌鱼腹部卵巢较明显,且有弹性,用挖卵器取卵观察,卵粒大、小较均匀,饱满,大部分已分离。由于对亲鱼的培育管理重视,于5月20日拉网检查亲鱼均己成熟,加之水温适宜,一般在24~28℃之间,此时是该鱼理想的催产繁殖孵化季节。当水温超过30℃时,胚胎发育停止,卵粒开始脱落窒息死亡。因此,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季节为5~6月较适宜。

人工繁殖

催产药物

鲤鱼脑垂体(PG)、地欧酮(DOM)、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鱼用促排卵素(LRH?A)等几种药物单独使用均能诱导亲鱼产卵,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改进了试验中的不足,用以上4种药物混合使用,剂量随水温、成熟度适当调整,催产效果极佳。

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

在对瓦氏黄颡鱼的自然产卵前,我们曾试验过人工催产,其效果并不理想。解剖发现,精巢为根须状,不易挤出精液。采取杀雄鱼的方法也不可取,加之亲鱼本身价值高,选购困难,人工培育与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高,因此不宜采用人工受精卵方法。采取激素催情、自然产卵,其效果比较理想。我们共进行了3批催产,使其自然受精,除第1批不理想外,第2、3批产卵率均达到85%以上和受精率达80%以上,亲鱼成活率在98%,而人工催产后的亲鱼死亡率较高,一般在40%左右。

雌、雄比例与注射方法

瓦氏黄颡鱼自然受精时,雌雄比列至多为1∶1,雄性亲本多于雌鱼时,其效果则更佳。

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分两针注射,针距为10~15h,注射时,扎针深度要适宜,一般3mm左右,胸鳍注射方向与亲鱼体轴腹或背鳍基部成45度,注意不要扎上心脏与鳍条硬骨。

产卵与孵化

从几次试验中,均发现产卵池壁分散了不少卵粒,且卵集中在靠近排水管一侧的棕片和网布上。因此,网布应伸展到池壁,使亲鱼在产卵过程中的卵尽可能不粘在池壁上。受精卵呈园形、橙黄色、卵粘性,卵球柔软,卵膜光滑透明,遇水后膨胀。

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应将鱼巢悬挂起来,拧开进水阀,使水流不断,并用增氧气泵不停充气,使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在孵化中应特别注意水质,进水阀最好用60~80目网布过滤,并每天用0.25mg/L的孔雀石绿均匀泼洒消毒1次,避免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发生水霉,有利于孵化率的提高。

流水养殖技术

瓦氏黄颡 鱼是一种适合于集约化养殖的名优鱼类。在水库坝下、有自然落差的溪流,或有工厂余热水排放的地方,可以修建流水水泥池,进行流水养殖瓦氏黄颡鱼。

流水池条件

流水池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宜,以有利于池中水的交换。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0~50平方米。池底应由进水端向出水端略微倾斜。有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和阀门。进水从池上端面上流入,出水从下端池底排出。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拦鱼栅要严密,间距大小要根据鱼体大小来确定,既要让粪便残饵流出,又要能防止鱼类逃出。利用落流管口控制水位。

鱼种放养

以最大载鱼量和初放养量作为确定合理放养密度的标准。流水养殖黄颡鱼时,溶氧量是影响黄颡鱼放养密度的主要因素。具体放养密度根据流水池的水体交换量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放种500~800尾,放养规格5~6厘米。放种前鱼体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后再下池。

饲料及投喂

流水养鱼应用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在38%~42%,参照标准为:体重在50克以前,粗蛋白质为42%~45%,脂肪5%~8%,糖类21%~26%,纤维素3%~5%。饵料配制比例是:鱼粉30%、蚕蛹粉10%、肉骨粉9%、肠渣粉8%、血粉8%,三等粉28%,植物油2.5%,黏合剂2.5%,维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1%。体重50克以后,粗蛋白质为36%~38%,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28%,纤维素4%~6%。饵料配制比例是:鱼粉28%、羽毛粉5%、肠渣粉6%、血粉8%、饲料酵母5%、黄豆粉14%、玉米粉68%、植物油2%、三等粉21%、黏合剂3%、维生素合剂1%、无机盐合剂2%。流水池两边设置一定面积的饵料台。饵料台离池底10厘米左右。饲料投在饲料台上,根据水温和鱼吃食情况,一天投喂4~6次,以八成饱为原则,不可过多或过少投喂,若时饱时饥,喂养效果不好。

日常管理

除投喂饲料外,流水养鱼的日常管理主要做好水量调节和排污消毒工作。前期鱼种小,水体负载力小,水流量可适当调小一些。后期鱼体长大,水体负载力增大,水流量可调大一些,始终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每天池底沉积的残饵粪渣及时排出,定期使用药物防治鱼病。流水养殖每立方米水体可产体重100克以上的商品鱼30~40千克

疾病防治

营养性疾病

1、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素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瓦氏黄颡 鱼的营养性疾病。

2、症状

常见的是脂肪性肝病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最先死亡是长得最大的个体。

3、防治方法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出血性水肿病

1、病原及症状

据初步研究,病原体系细菌性。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上有黄色斑块,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危害及流行情况

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有时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水温25~30℃时出现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1)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池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

(3)每立方水体用三氯异氰尿酸0.25~0.3克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

(4)在投喂的饲料中每千克干饲料加0.6~0.7克恩诺沙星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5)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量加1%的食盐到饲料中。

锚头病

1、病原与流行

鲤锚头鳋,虫体较大,全长达0.6~1.2厘米,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4~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现象。因虫体面有累枝虫、杯体虫、小霉菌等附生、使虫体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出血,并出现石榴子般的红斑。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千克全池泼洒消毒。

(2)锚头鳋对寄主有选择性,可用轮养法预防其发生。

(3)用90%的晶体敌百虫遍洒,使水体成0.3~0.4毫克/升,疗效显著。

斜管虫病车轮虫

1、病原及症状

病原是鲤斜管虫与车轮虫,寄生在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而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一般个体较小。鱼的鳃和皮肤被大量虫体寄生而致病,苗种期常患此病,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斜管虫喜寄生于瓦氏黄颡鱼的边缘或缝隙里,也侵袭体表皮肤,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鱼离群,头朝下、尾朝上倒栽于水面或侧卧于水下,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体表有时出现一层白翳

2、危害及流行情况

车轮虫病多在面积小、水较浅、水质不良、放养密度大、饲料不足以及长时间阴雨、水温18~28℃的情况下发生。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用1.0~2.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把握浸洗时间。

(3)用0.4~0.5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遍洒,疗效较好。

肠炎

1、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

2、危害及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这种病很可能是由鱼类直接传播的,因而病鱼与健康鱼混养,可传播该病。由于病菌可在池塘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来源于淤泥,瓦氏黄颡鱼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浆肉等也可能携带该病菌。

3、防治方法

(1)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2.0%~3.0%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2)坚持不投霉变腐败的饲料,活性动物要用2.0%~3.0%食盐溶液消毒,定期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0%食盐投喂;或添加0.1%的鲜大蒜汁。

(3)在池塘全池泼洒1.2毫克/升漂白粉,投喂由大黄、黄柏、黄芩三种药用植物按5:3:2的比例配合而成的三黄粉药饵,每l00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天减半,连续用6天为一个疗程;或在每千克饲料中拌恩诺沙星0.3~0.4克,连续2~3天。

钩虫病

1、病原及症状

鳃盘钩虫。虫体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发现。病鱼体色变黑,鳃丝呈暗淡色,分泌很多粘液,妨碍鱼呼吸,严重时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

2、危害及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苗种和亲鱼,如诊断治疗不及时,能大批死鱼。盘钩虫病几乎年年都有流行。其适宜水温为10~28℃,全年可生长。夏秋是它的流行季节。

3、防治方法

该病比较容易治愈。用0.3~0.4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或用0.7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浸泡病鱼1~2次。

参考资料

Pseudobagrus vachellii (Richardson, 1846).COL.2024-07-25

Tachysurus vachellii.IUCN Red List.2024-07-25

物种详细信息-Pelteobagrus vachellii.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5

Pseudobagrus vachellii.Fish Base.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