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时年17岁的杜冶芬与金庸相识。1948年,杜冶芬与金庸结婚,并和金庸一起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生活。期间,两人还以笔名“林欢”撰写过影评,该笔名源自双方姓氏中的“木”字组合及那段时间的幸福生活状态。金庸的同事罗孚曾夸奖杜冶芬的长相漂亮。之后,由于金庸工作较忙,导致杜冶芬生活寂寞。最终杜冶芬与金庸离婚,并独自返回了中国大陆。
人物经历
杜冶芬曾在上海市上学。1947年,在《东南日报》工作的金庸,因主编幽默副刊而与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认识。之后,时年17岁的杜冶芬与金庸开始通过信件往来并相识。1948年3月,在征得杜冶芬同意后,金庸被《大公报》派到香港工作。同年,杜冶芬与金庸结婚,并跟随金庸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由于金庸工作繁忙,杜冶芬常一个人待在家中,生活过得并不愉快。之后,杜冶芬独自返回中国大陆,并于金庸办理了离婚。
亲属关系
人物轶事
初遇往事
1947年的杭州市,17岁的杜冶芬与家人居住在父亲用八根金条购置的庭院中。彼时,在《东南日报》工作、主编幽默专栏的金庸,因弟弟杜冶秋与她结缘。杜冶秋在上海随父上学,假期才回杭,一次他看到金庸编的“咪咪博士答客问”有这样一个问题:“买鸭子时需要什么特征才好吃?”“咪咪博士”回答:“颈部坚挺结实表示鲜活,羽毛丰盛浓厚,必定肥瘦均匀。”少年杜冶秋不以为然,写了一封信去“商榷”(或说抬杠):“咪咪博士先生,你说鸭子的羽毛一定要浓密才好吃,那么请问,南京板鸭一根毛都没有,怎么竟那么好吃?”“咪咪博士”回信:“阁下所言甚是,想来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孩子,颇想能得见一面,亲谈一番。”杜冶秋回信:“天天有空,欢迎光临。”由此开启了双方书信往来,也让金庸因好奇登门拜访。
初次见面,金庸便邂逅了杜冶秋这位青春靓丽的姐姐。第二天,金庸热情相邀,送上《孔雀胆》戏票,邀请杜家一同观赏。这场演出由“抗敌演剧九队”公演,在杭州市备受瞩目,《东南日报》也大力宣传。此后,随着弟弟和父亲回上海市,杜冶芬家中却常有金庸的身影,两人在频繁相处中渐生情愫,坠入爱河。
1948年3月,金庸收到《大公报》派他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作的调令,他写信询问杜冶芬的想法,她希望只是短期前往。在报馆同意仅让金庸赴港半年后,临行前,他两次到访杭州。赴港前夕,杜冶芬专程送他到上海,细心为他整理行李。3月30日,飞机起飞前,她满怀不舍地叮嘱:“我们每人每天做祷告一次,不要忘了说,但愿你早日回到上海。”原本计划4月1日要办的那件与两人未来紧密相关的大事,也只能无奈推迟,等待“半年后再说”。
笔名由来
金庸曾以“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编剧本。杜冶秋表示,“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生活幸福的写照。
人物评价
这位太太人长得挺美艳,人称“杜四娘”。(金庸在《大公报》《新晚报》时的同事罗孚评)
杜冶芬是杭州市人,不懂粤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感到生活苦闷,加上当时查良镛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况下,离开查良镛。(金庸在《大公报》的其他同事评)
参考资料金庸逝世:一生三次婚姻 港媒讲述传奇故事.今日头条.2025-06-28
逝者|金庸的三次婚姻.今日头条.2025-06-28
金庸有这样的三次婚姻.新浪娱乐.2025-06-28
金庸逝世:一生三次婚姻 港媒讲述传奇故事.环球网国内.2025-06-28
细数金庸情史中的三婚一恋|杜冶|情史.凤凰网文化.2025-06-28
金庸 Louis Cha.豆瓣.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