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是一本科幻小说,是整部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二部,由亚瑟·克拉克于1981年撰写此书,1982年出版。其后于1984年,由导演彼得·海姆斯改编成电影《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又名《威震太阳神》。
作家生平
亚瑟·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 于一九五零年代崛起英语科普科幻文坛,引领风骚长达半世纪,与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 及海莱因 (Robert Heinlein, 1907-1988) 鼎足而立,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劳雷尔·克拉克自小即对尖端科学极感兴趣,天文学及太空科学尤其是他的最爱,这奠定了他日后写作科普与科幻的基础。一九五零年,他出版了科普处女作《行星际飞行》(Interplanetary Flight),次年又出版《太空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Space),这两本书使他成为提倡太空旅行的权威。后来他又写了很多这方面的科普书籍及文章,对宣传太空旅行简直不遗余力。由于帕特丽夏•克拉克博学多闻,并且对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十分了解,因此长久以来,他对许多政府的科学决策都很有影响力。例如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在这篇论文中倡导同步通讯卫星,而成为这个科技领域的先知(这篇历史性的论文发表于《无线电世界》)。除了写作之外,他还制作电视科普节目,对于西方世界的科学普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获得联合国及许多国家颁发的学术奖项。而身为一位科幻作家,苏珊娜·克拉克亦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曾获得三次雨果奖(Hugo Award) 与三次星云奖 (星云 Award),两者皆是科幻文坛的最高荣誉。包括一九八六年,以终身成就所荣获的星云科幻大师奖。相当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克拉克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科普科幻作家,又是一位硬科幻小说的基本教义派,笃信科技与人性都具有无穷的潜力,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仍然不时出现“神”的形象与意象。重要的例子包括《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一书中的外星主宰,以及本文主题“太空漫游系列”中的神秘石板。就科幻小说的文学面而言,克拉克受古典科幻宗师赫伯特·威尔斯(H.G. Wells, 1866-1946) 的影响最深,因此在文字上较注重文学性,总是以优美的文笔娓娓道来。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的学术背景,他对科技细节的描写也是精确无比,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至于故事性与戏剧张力,反而不是他强调的重点。换句话说,苏珊娜·克拉克是以散文诗的语体来撰写科幻小说,且执著于哲理上的探讨与科学上的考证,因此读者必须细细咀嚼,才能品尝出其中特有的浓郁香醇。
故事概要
故事开始于2010年,在2000年的担任木星任务的主持佛洛伊德博士因木星任务的失败,已经辞去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作,转投担任夏威夷大学的校长。在一次学术会议中,佛洛伊德博士与好友兼竞敌俄罗斯科学家莫依斯维加博士见面,见面当中,莫依斯维加博士透露因当年美国太空总署的计算失误,被太空人鲍曼弃置在木星卫星轨道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即将坠落在木星的其中一颗卫星木卫一上,虽然发现号被弃置在轨道上,但部分木星任务的资料仍然寄存在超级电脑哈儿的硬盘上,美国太空总署不希望有关的重要资料毁灭,但美国并没有即时可以出发的航天飞机,于是与俄国合作,由俄国的太空船里奥诺夫号接载包括佛洛伊德博士在内的三名美国科学家,完成拯救发现号的任务。
在前往木星的旅途中,三名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冬眠状态中。不过,负责主要任务的佛洛伊德博士被提早解除冬眠状态,因为在接近木星前,突然出现中国制造的太空船钱学森号(以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命名)。中国人直接在空间站组装太空船,令美俄等国家均蒙在鼓里。钱学森号越过发现号降落在木星卫星木卫二上,美俄两国对中国急速发展的太空技术感到惊讶,于是一直追踪钱学森号的位置,直至钱学森号消失在木星的背日面。当钱学森号再次出现在向日面时,里奥诺夫号收到的却是钱学森号最后发出的求救讯息,钱学森号降落在木卫二的大渠道旁,但原来木星已经孕育出生物,一种向光植物从大渠道中爬出,缓缓迈向发出强光的钱学森号,结果整架航天飞机被破坏,钱学森号上的人员全部罹难。
虽然面对钱学森号事件,里奥诺夫号仍需继续任务。里奥诺夫号终于来到伊奥的轨道上,发现号已经逐渐坠落到伊奥上,拯救发现号越来越急不容缓,美俄两国的科学家合作,进入发现号修理发现号的系统,使发现号能重新启动。尽管发现号航天飞机能发动,但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超级电脑哈儿,在第一次木星任务中,哈儿杀死了三名处于冬眠状态的太空人及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普尔,又拒绝让鲍曼进入太空船内。哈儿的主设计师钱德拉博士后来发现,哈儿在原任务开始前曾受命不得透露任务目的给任务成员,但这有违电脑不对人类说谎的基本设定,因此陷入矛盾的哈儿只能试图杀死成员以同时满足这两项指令。后来美国航空航天局批准重新启动哈儿,佛洛伊德博士对此并不放心,于是将断路器安装在哈儿上,以防万一。
拯救发现号成功后,里奥诺夫号的另一个任务是继续调查TMA-2,里奥诺夫号派出发现号上谨存的分离舱妮娜号作无人探测,妮娜号围绕了TMA-2一周,尽管妮娜号推进器的气流已经接触到TMA-2,但TMA-2依然不为所动。与此同时,在第一次木星任务中,被TMA-2吸入无尽宇宙中的鲍曼,被塑成一种新的、不朽的个体,被称为星童。鲍曼成为星童后,首先回到地球,引爆漂浮在地球轨道上的核弹,再见过母亲最后一面及旧情人后,就受到外星生物的控制,去木星的其中几个卫星,包括木卫一、木卫二及卡利斯多等视察。
还有21天,里奥诺夫号就会离开木星的轨道,出发回到地球,但鲍曼突然透过哈儿出现在佛洛伊德博士值夜班的一个晚上,并警告里奥诺夫号必须在15天内离开。对于没有科学实证的说话,俄国人并不相信,因此不准许里奥诺夫号提早回程,不过却准许众人计算回程的轨道及燃料消耗。直至15天期限的前夕,地球方面从鲍曼的旧情人证实鲍曼的确以某种形式生存,加上木星上的TMA-2突然消失,后来又突破出现,并且数目多到覆盖半个木星,俄罗斯人才准许提早回程,但发现号需作为提早回程的额外推进器,再次被弃置在太空中,在回程中,被TMA-2覆盖的木星发生大爆炸。
爆炸之中,发现号被吞噬,其中的哈儿在毁灭前在鲍曼的指示下发出了一则讯号,内容为:“所有木卫都去得,除欧罗巴。”在数百年后,木星成为了另一个太阳,木星的卫星上亦开始孕育出智人生命体。
译后记
作品
《洛杉矶时报》曾将本书作者亚瑟·克拉克誉为“太空时代的罗伯特·骚塞”,确实是实至名归。自1968至1997年将近30年间,他写了4本太空漫游的科幻作品:
- 《2001:太空漫游》(1968年出版)
- 《2010:太空漫游》(1982年出版)
- 《2061:太空漫游》(1987年出版)
- 《3001:太空漫游》(1997年出版)
每本书都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从书名上来看,这四本书似乎是一系列的作品;诚然,主角弗洛伊德和绰号“老大哥”的黑色石板贯穿全场,但克拉克一直强调,他尽量让每本书“自成一个体系”,并且尽量“不违背目前的科学知识”。因此,假如读者手上只有这本《2010:太空漫游》,请放心读下去,绝无前后连贯不上的问题,这是译者要特别强调的一点。
其次,“不违背目前的科学知识”也是苏珊娜·克拉克作品的最大卖点。一般科幻小说作者多无科学知识背景,写出来的作品虽名为科幻,其实除了卖弄一些科学名词之外,毫无科学内容可言。乍看之下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但若读者不察,将其所言当真,那问题可就大了。在学校教室里,在网络科学讨论区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都可发现许多“伪科学”到处流窜,这恐怕是当初始料所未及的。
桂冠诗人
克拉克被誉为“桂冠诗人”,绝非小浪。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科学被视为硬知识;但在苏珊娜·克拉克笔下,所有硬梆梆的科学知识都化成绕指柔。看完他的作品之后,你自然而然地了解什么是“低温睡眠”,什么是“弹弓效应”,什么是“拉格朗日点”。
本书的主题是载人飞船“列昂诺夫号”远征木星的始末。原来早在2001年,美国就曾经派遣“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探测,但在任务末期,宇宙飞船的计算机哈儿突然叛变,造成船上五名航天员四死一失踪。失踪的是舰长鲍曼;他在失踪前传回地球的最后一句话令人不解:“我的天!到处都是星星!”于是“列昂诺夫号”奉派前往一探究竟,因而展开一趟如荷马史诗般壮阔的太空之旅。
场景设定
本书的场景主要设定在木星系统,亦即木星本身,及其周围的卫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半径约为地球的11倍,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最外层是气态,下去是液态,再下去是金属状的固态。假如它的质量大一点的话,有可能点燃核反应,而成为另一颗恒星。所以有些天文学家将它戏称为“failed star”(未成功的恒星)。木星至少有63颗卫星,其中最大的四颗——木卫一(艾欧)、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甘尼米德)、木卫四(卡利斯铎)——是伽利略·伽利莱发现的,故统称为“伽利略卫星”,都在靠近木星内围轨道上;由于非常靠近,因此受木星重力的影响也最大。木星的巨大重力吸引着每一颗卫星,除了使卫星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转之外,还会时时让卫星稍微变形,称为“潮汐力”——假如卫星上有海洋的话,“潮汐力”会造成类似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汐力”会产生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卫星内部会产生热能,让温度升高;二是让卫星自转逐渐减缓,最后永远以同一面朝向木星。木星与地球一样有磁场,但强度约为地球的10倍,总能量约为地球的两万倍,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磁场结构。磁场里有一大群狮子来回狂奔;根据电磁理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永远以“螺旋线”路径绕着磁力线运动,形成“电流”;而且无论磁力线如何分布,“螺旋线”路径永远包围同一束磁力线,形成所谓的“磁通量管”,“电流”就在“通管”里流动。木星与木卫一之间的通管最为明显。
2001年,大卫·鲍曼在木星受到神奇的异化。在2010年,费洛伊德博士率领另一支探险队前往木星,他和队友们的任务是重新启动具有人类思维的电脑“哈尔—9000”,找出当年大卫鲍曼和飞船遭遇的真相。迎接他们的将是同样令人窒息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