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拨浪鼓

拨浪鼓是中国传统的古老玩具,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其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鼓耳(又称鼓槌),鼓下有柄,转动鼓柄,鼓耳甩动击鼓发声。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软陶泥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战国时期诞生的鼗属于打击乐器,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出声响。汉代的拨浪鼓形象可见于画像石。此时鼗演变为玩具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大约到宋代,拨浪鼓形制才算成熟,既是乐器,也是卖货郎行商招揽顾客的响器,同时也是小孩子们的玩具。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拨浪鼓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不同时代孩子们所喜爱的玩具。拨浪鼓的鼓身多为木质,鼓面材料以牛羊皮为最常见,鼓耳则以玻璃球居多,也有以木珠、瓷珠、桃核等材料制作双耳的。

2014年11月20日上午,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名老商户把几十年前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李克强总理。同年12月8日,这只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历史沿革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软陶泥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拨浪鼓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诗经・有》记载中“、磬、、”,其中的“鞉”即鼗。《周礼・春官》记载:“小师掌教鼓鼗、柷、、、箫、管、弦、歌。”“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如鼓而小,持其柄而摇之,旁耳还自击。”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其底座设有一根立柱,柱之中央安置长形木制鼓,与现今的腰鼓相仿。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架鼓”,其鼓身极扁,两面蒙皮,以两排交错的鼓钉固定,近似现代“大鼓书”说唱艺人所用之鼓。鼓身由三只金属环悬于鼓架,该鼓架通过髹漆木雕工艺制成,双凤背向共承鼓身,底座为背向双虎。这些鼓的出现,为拨浪鼓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战国时期诞生的鼗属于打击乐器,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出声响,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地完成复杂的鼓点。

汉代的拨浪鼓形象可见于画像石,出土极多。山东邹城羊场村出土的西汉汉宣帝刘奭期间的画像石中有一幅画面反映了鼗在礼乐中的作用。中央竖一建鼓,二人击鼓,左右各一人摇鼗。此时鼗的功能应该是配合建鼓共同演奏礼乐。到了东汉晚期,鼗完全演化为宴饮娱乐的伴奏乐器。山东滕州市出土的《百戏画像》是为证明。画面上布满舞蹈者、倒立者、飞剑者、跳丸者,两侧的摇鼗者为百戏伴奏,二人双手各持一鼗,鼗耳长而大。此时鼗演变为玩具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此后,鼗在担任礼乐的同时,又开始担任了娱乐乐器的职能,并且在玩具中也发挥了作用。

大约到宋代,拨浪鼓形制才算成熟,既是乐器,也是卖货郎行商招揽顾客的响器,同时也是小孩子们的玩具。南宋画家李嵩的传世之作《货郎图》、苏汉臣的《五瑞图》等画作,画面都展示了古代的拨浪鼓。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拨浪鼓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不同时代孩子们所喜爱的玩具。

别称

拨浪鼓,古称鼗、鼗鼓、靴鼓。另外,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各地、各民族地区都有,藏语称达玛如、达克、绕鲁、热巴穷格阿或卓尼鼓,纳西族称东巴鼓、手摇鼓,汉族又称小军鼓、货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摇咕咚。

材质与造型

造型

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可以看到画中的拨浪鼓造型考究,鼓柄做成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较特殊,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还有“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每个鼓各有弹丸做的双耳,鼓下设光滑精致的手柄。一般而言,鼓面越大,发音越低沉,反之发音越高亢。这里的四面小鼓大小不同,摇动时一起发声。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中的拨浪鼓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军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精致美观。

从形式上划分,拨浪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鼓面加彩绘装饰,如淮阳区盐城市、北京等地的拨浪鼓,都在鼓皮上描绘各色花纹;第二种是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这些装饰,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玩具的娱乐特征。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通常在鼓面上描绘有各色纹饰,也有在鼓身镶铜饰的货郎鼓,这些装饰及造型特点,又增强了拨浪鼓的观赏性和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鼓的娱乐特征,拨浪鼓也成为商业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材质

拨浪鼓的鼓面材料多以牛皮、羊皮最为常见。其次,又有蛇蜕、皮纸、油纸等材料蒙制,鼓身、鼓柄多为木质,又常见塑料材质的鼓身,鼓耳多以玻璃珠最为常见。另外,也有用木珠、酸枣核、瓷珠等材料制作双耳的。

用途

拨浪鼓有三大主要用途: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

礼乐之用

拨浪鼓在古代名为“鼗”。鼗起初为古乐器,在历代宫廷雅乐里多有应用,于演礼仪式中属于常见乐器。如《书经・益稷》记载:“下管鼗鼓、合止柷敔。”此表明鼗常与鼓、柷、敔等礼乐共同演奏。《书经》注释提及:“鼗属堂下之乐”,意即在乐曲后半部分演奏。《周礼・春宫・小师》也记载:“掌教鼓、鼗、柷、敔、箫、管、弦、歌。”由此可知,拨浪鼓与箫、管、弦等乐器处于同等地位。

甘肃省卓尼县所流传的卓尼鼓,其形制与藏族各地常见柄鼓一致,区别在于演奏时不用钩形鼓棰,它是一种较大形制的拨浪鼓,且有大小两种。两鼓鼓面皆绘有藏族特色彩色图案用以装饰,鼓腔两侧配有金属小环,环上系着皮革包制而成的鼓坠。演奏之际,转动鼓柄,令鼓坠左右敲击鼓面从而发声,声音洪亮,常应用于藏族民间舞蹈的伴奏之中。

云南省滇西北纳西族与藏族聚居地区所流传的拨浪鼓,多采用黑胡桃制作,鼓腔呈扁圆形,鼓面直径达20厘米,鼓腔厚12厘米,鼓框两侧系有细绳,绳端各拴一个小木片,鼓柄长46厘米。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面长柄拨浪鼓,其鼓面直径22.5厘米,鼓柄长度竟达93.5厘米。演奏时,双手转动鼓柄,使鼓两侧小木片敲击鼓心发声,主要用于纳西族东巴教跳神等特定场合。

在鲁西南的嘉祥县,曾盛行一种串鼓,其是把多面大小各异的小军鼓串连于一根鼓柄之上,专门用于演奏传统祭祀套曲拜鼓曲。

商业之用

鼗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的功用,演化为民间音响器具。古代的货郎们常常通过摇动拨浪鼓来招徕顾客。在宋代,以货郎为主题的风俗画十分流行。其表现形式主要都是以卖货郎用各种小商品逗诱孩童的快乐情景为主,而且货郎们的手头往往还会拿着一个漂亮的拨浪鼓。比如北宋画家苏汉臣创作的《货郎图》里便描绘了一位走街串巷的老货郎,推着小货车来到一棵老梅树下,车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玩具,其中就有拨浪鼓。又如,南宋画家李嵩也画过一幅《货郎图》,图中的货郎手里拿着拨浪鼓,在他的担子上则挂满了各种儿童玩具和小百货。清代文学家李渔创作的传奇《风筝误》中有“手中只少播鼗鼓,竟是街头卖货郎”之句。拨浪鼓的声音就好比是货郎们的吆喝声,古时候,孩子们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是货郎来了。

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便是由货郎们拿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发展而来的,当地人称之为“拨浪鼓文化”。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来自浙江义乌的商人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以鸡毛换糖走天下。义乌从“浙中小城”成长为“世界超市”,拨浪鼓成为义乌人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和历史缩影。义乌与拨浪鼓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据刘宋刘敬叔《异苑》记载:“乌伤立县,就与群乌衔鼓,以彰颜乌的纯孝有关。”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本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的土特产去外地串村走乡,上门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废铜烂铁等,博取微利。后来,糖担里的货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种生活必备的小商品。抗日战争前夕,本县操此业人数增至近万,发展成为独特性行业———敲糖帮。货郎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

另外,诸多展现老北京市井民俗的书籍均有对拨浪鼓的记述。以《燕京风土录》为例,其《打小鼓》一文写道:所谓打小鼓者,即从事收旧货之人。此名称之根源,大抵是因其外出做买卖时,手中持有一面小军鼓。打小鼓之人可分为两类:一为打硬鼓者;一为打软鼓者。打硬鼓者资金颇为雄厚,与各个古玩铺联系紧密,自身亦经营着小旧货铺。而打软鼓者则与打硬鼓者截然不同,他们专门前往穷人住所、狭窄胡同,收购那些破旧且无甚用途之物。

儿童玩具

由于拨浪鼓用单手摇之即可发声,鼓声清脆,高低错落,叮咚悦耳,加之造型小巧,色彩鲜艳,声色俱佳,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并得以广泛流传。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声,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即使是货郎手上实用性的拨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在招徕顾客时总能营造欢快、轻松与热闹的气氛。

相关事件

2014年11月20日上午,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名老商户把几十年前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李克强总理。同年12月8日,这只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参考资料

图说老物件:拨浪鼓.河北新闻网.2024-12-20

拨浪鼓:最古老的中国童玩.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0

国博正式收藏李克强获赠的拨浪鼓:将适时展出.新京报.2024-12-20

拨浪鼓变身旅游纪念品 最早是乐器可追溯到战国.中国新闻网.2024-12-20

闲说“拨浪鼓”|鲁迅.新浪财经.2024-12-20

中国传统玩具之拨浪鼓.大连日报.2024-12-20

拨浪鼓摇响世界 海内外新老义乌人齐聚家乡谋发展.中国新闻网.2024-12-20

拨浪鼓,义乌商城的象征.中国义乌网.2024-12-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