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楠梓天后宫

楠梓天后宫,又称楠和宫,位于中国台湾高雄市楠梓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旗津天后宫

历史沿革

楠梓天后宫所在的楠仔坑街自清康熙起就有文献记载,是连接台南市和凤山县城的重要街道。楠梓天后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最初是由移民从湄洲岛恭请分灵后,先在民宅供奉,后来才建立庙宇。尽管具体的建造时间不确定,但据信楠梓天后宫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奠基,历经五年完成建设。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重修凤山县志》中首次提及楠梓天后宫。咸丰五年(1855年),生员郭对扬发起了重修工作。光绪年间,庙中设立了“邓邑侯禁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楠梓天后宫经历了多次重修,并在1992年由主委林皆胜申请更名为楠梓天后宫。

建筑特色

楠梓天后宫采用传统的两进式建筑风格,带有左右护龙。建筑主体大部分保持原有风貌,正殿上方悬挂着乾隆年间的“神昭海表”匾额,右侧护龙上方立有光绪五年的“邓邑侯禁碑”。正殿建筑采用重檐宫殿式结构,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屋脊配有仙人走兽,曲昂斗拱和栋梁凿井均采用宋代彩绘工艺。朱门铜制门乳和兽头扣环,四周环绕着水泥白假石廊和雕花云头勾栏。前面临近十五级安山石阶,展现出浓郁的古朴气息。正殿及拜殿的三川燕尾屋顶采用车顶篷样式弯曲设计,上面装饰有龙、鱼、不死鸟、花卉等剪黏和交趾陶作品。两侧山墙悬鱼花草、规带间纹饰、后墙有交州浮雕古训作品。左右护龙有花砖雕、交趾陶烧对拼场景。后殿对看墙上有一对交趾人物灰塑。整个区域外观以红色系列为主调。室内方面,拜殿内左右各有一尊副神,正殿中央为主祀神明,左右各有壹尊副神。殿上方有古老及近代字匾,屋梁架以红漆表面粉饰及龙腾彩绘装饰。后殿为佛殿,中央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为十八罗汉及孔圣,屋梁架为红漆及彩画。

主祀神明

楠梓天后宫的正殿除了供奉妈祖、千里眼与顺风耳外,还陪祀有送子娘娘与福德正神,并有五营与虎爷。左护供奉太岁星君。后殿则主祀释迦佛祖与观音佛祖,此外还供奉有弥勒佛、十八罗汉与至圣先师孔子、积庆衍泽公及其夫人的神位。2017年9月后又增奉月老公及张亚子

相关传说

楠梓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与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的妈祖是用同一块香木所雕成,故三尊妈祖彼此有“姊妹神”之称。在日治时期的1920年左右,楠梓天后宫大妈在前往台南大天后宫途中,施法收伏在二层行聚落(今台南仁德二行里)一带作乱的“雄天然调味品”,因而使当地居民感念不已。至今二层行清王宫每年在主神三府千岁圣诞节时(农历九月廿六日),都会朝楠梓天后宫的方向设香案遥祭。

古迹保护

楠梓天后宫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指定为高雄市直辖市定古迹。建筑材料包括第一进的三川殿与正殿相连的结构,以及后殿的三开间格局。这些结构均由特定的墙体和屋顶构成,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参考资料

楠梓天后宫.tripadvisor.2024-11-20

楠梓天后宫.中国地图.2024-11-20

楠梓天后宫.nzmazu.2024-11-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