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树蚬

红树蚬

红树蚬(学名:Geloina erosa),又称马蹄蛤、掉地蛤、八重山漂木蚬,是帘蛤目蚬科红树蚬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福建龙海、南澳县大亚湾、广西防城、海南清澜、三亚、陵水等地,以及中国台湾省的新北市淡水区台南市安平区高雄市、屏东县东港镇等地。红树蚬常栖息在河口半淡咸水域和潮间带

形态特征

红树蚬的贝壳中等大,两壳稍膨,近三角形,表面披黄绿色的壳皮,生长纹不明显,外韧带黑褐色,壳内呈瓷白色。壳高25.3mm,壳长29.0mm,壳宽18.2mm。壳顶稍偏前方。前端圆,后端稍呈角度,前后背缘呈“八”字形。腹缘呈半圆形。合部较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一枚;右壳主齿3枚,前后侧齿各2枚。前闭壳肌痕呈长圆形,后闭壳肌痕呈圆形。

生活习性

红树科蚬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潮间带,尤以有红树生长的地带较多,在盐场和海水渗入离海较远的河沟亦有分布。生长最适的水温20-28℃,盐度5-20,海水pH7.2-8.2。红树蚬喜聚集在红树植物等遮荫处,滩涂表面有水草,底质为软泥、泥砂或砂泥。红树蚬营潜栖生活,栖息深度约10cm,为滤食性贝类,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为5-9月。

分布范围

红树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印度越南日本和我国台湾(西部)广东省湛江市阳江市珠海市深圳市汕尾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钦州市)、海南省(三亚、陵水、琼海市文昌市)等沿海均产。

经济利用

红树蚬是红树林周边居民赶海的常见渔获种类和菜肴,红树蚬的肉可供食用、药用,可发展人工养殖。其软体部营养成分丰富,含有高量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以及16种氨基酸和19种脂肪酸。由于生长于天然洁净海域,且摄取高蛋白质藻类,其营养成分较文蚵、牡蛎科等更高,价值丰富,富含老人小孩所需的营养成分。除了食用价值外,还有通乳、利尿、清热和抗病毒等药用功效,是值得发展养殖的贝类。

采捕方法

退潮后,用锄头耙动表涂或寻找红树蚬留在滩面上的洞穴挖捕,亦可用铁条插滩涂,当触及规壳则有声音发出。涨潮时,可随着水涨观看红树蚬开壳而采捕 。

人工养殖

红树蚬的人工养殖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得到了发展,广东和广西红树林区已出现小规模的红树蚬养殖。由于红树蚬所需环境条件严苛,死亡率高繁殖不易,同时台湾本土在追求经济开发的过程中,使得红树林环境受到破坏,目前仅有少数地区成功养殖。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台湾云林县试养红树蚬获得成功, 现已发展成为台湾云林的特色土产,商品名“马蹄蛤”,鲜贝及其深加工产品不仅在台湾本地销售,也销往大陆地区和出口日本

参考资料

Gelonia coaxans.Species 2000 China.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