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之战发生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是唐与辽朝、奚等部族的战争中的一部分。并州长史薛讷为收复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率军进攻契丹。在滦水谷(今河北承德地区滦河山谷)中,薛讷的军队遭到伏击,损失惨重。营州在武周时期被契丹攻占,此后一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重要地区。
战争情况
营州为唐东北边防重镇,自武周时期起被契丹占据,营州寄治于蓟州。开元二年正月,营州都督听闻渤海国、奚、等部落都有意归附唐朝,只因唐朝未能重建营州,他们无所依投。若唐朝能重建营州,则这些部落将相率归附。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薛讷相信了这一传闻,奏请李隆基进击辽朝,复置营州。唐玄宗因冷陉之败,欲伐契丹,拒绝了群臣姚崇等的谏阻,于正月二十五日命薛讷率军进讨。
七月,薛讷与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市刺史崔宣道等率领兵力6万,经檀州(治密云区,今北京市密云区)进击契丹。杜宾客认为盛夏时节,士卒着甲执兵器,携军需粮草,深入敌境,难以成功。薛讷急于击灭契丹,不听劝阻,继续率军前往。行至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齐发,前堵后截,并从山上向下攻击,唐兵大败,死者十分之八九,薛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宣道率后军,闻前军战败,亦退走。薛讷归罪于宣道和李思敬等人,李隆基下令斩杀崔宣道和李思敬。敕薛讷免死,消除其官爵,赦免了杜宾客。
发生地点
《水经注》“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灌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水经注疏》记载“《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年,薛讷击辽朝,行至滦水山峡中,为伏兵所败’,即《注》所称之峡也”。也即“滦水谷之战”发生在今隆化县旧屯满族乡、太平庄满族乡等地的曲河峡谷之中。
点评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伏击战的典型战例,薛讷轻敌冒进,疏于警戒,以致中伏被歼。契丹利用有利地形,预设伏兵,以逸待劳,攻其不备,从而获得了胜利。此战不仅是对唐军的沉重打击,也反映了唐朝边防的脆弱性以及对边疆少数民族情况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