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魟鱼

淡水魟鱼(拉丁学名:Potamotrygon sp.),别名淡水魔鬼鱼、锅盖鱼,是魟科魟属下生活在淡水环境的鱼类物种的统称。野生淡水魟鱼生活于水温较低的河流底层。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流域和亚洲南部热带雨林河区。淡水魟鱼品种较多,主要有珍珠魟、黑白魟黑帝王魟、豹魟、龟甲与梅花魟小眼𫚉等。

淡水魟鱼体长可以达到5-8m,体重可以达到600kg,身体前半部分十分平扁而圆,胸鳍特化成围绕平扁身体的软边,前半身形似锅盖。眼甚大而略凸起,眼间距很宽。眼后是很大的鳃孔。口位于腹面。身体后半部分细长而尖,没有尾鳍和臀鳍,背鳍特化成一枚起防御作用的有毒棘刺,刺呈中空状,尖端并生有两排小倒刺,毒刺会随着成长定期替换重长。腹鳍甚小,紧贴在“锅盖”后缘。身体橄榄黄绿色,布满沙黄色的斑点和花纹。

研究人员在2005年至2016年间从阿根廷普拉塔河捕获了6种淡水魟鱼,经研究发现,5种淡水魟鱼的数量每年锐减25%。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淡水魟鱼野生资源被严重破坏,其产地已将部分种类列为禁捕保护动物。淡水魟鱼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观赏鱼之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及科研价值。

演化历史

南美洲亚马孙河河为现存淡水魟鱼的发源地,由于早期亚马逊流域乃是一片海洋,并且生活着许多的海水鱼,后来因为海水水位慢慢的变低,亚马孙河也随之慢慢淡化变成淡水河流,而封闭在亚马孙河流里的海水魟鱼也随着亚马逊流域的淡化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淡水魟鱼。

分类

淡水海鹞鱼是唯一进化到在淡水中生存的魟鱼。南美洲有最多样的淡水魟鱼,有32种栖息在亚马逊平原和其他河流中。

在生物学的分类系统中,魟鱼属于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包含了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而魟鱼属于前者。淡水魟鱼的品种较多,主要有珍珠魟、黑白魟黑帝王魟、豹魟、龟甲与梅花魟小眼𫚉等品种。可将淡水魟鱼概分两大类,一种为大眼魟,属于中小型魟鱼,另一种为小眼魟,属于中大型魟鱼。

形态特征

淡水魟鱼体长可以达到5-8m,体重可以达到600kg,身体前半部分十分平扁而圆,胸鳍特化成围绕平扁身体的软边,前半身形似锅盖,故又名锅盖鱼。眼甚大而略凸起,眼间距很宽。眼后是很大的鳃孔。口位于腹面。身体后半部分细长而尖,没有尾鳍和臀鳍,背鳍特化成一枚起防御作用的有毒棘刺,刺长约38cm,刺呈中空状,尖端并生有两排小倒刺,毒刺会随着成长定期替换重长,替换期常可见新旧两刺上下重叠并存,甚至于有三根并存的情形。腹鳍甚小,紧贴在“锅盖”后缘。身体橄榄黄绿色,布满沙黄色的斑点和花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淡水魟鱼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流域和亚洲南部热带雨林河区。

栖息环境

野生淡水魟鱼生活于相对河流表层、水温较低的河流底层。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上游的淡水魟鱼品种,对水质变动相对河流下游的淡水魟鱼较为敏感,河流上游水质相对下游更清澈、稳定,上游淡水魟鱼对水质要求更高。

在野生环境下,淡水魟鱼为肉食性、捕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底栖的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植物病原线虫、鱼类等,尤其体型较小的幼体;人工养殖环境下,也接受冰冻杂鱼等生鲜饵料。

生长繁殖

淡水魟鱼属体内受精,卵胎生鱼类。

1.交配:性成熟后,雄鱼会不断追咬雌鱼身体两侧边缘,迫使雌鱼浮游到水体上层,雄鱼迅速倒游至雌鱼体下,用特化为交接器的臀鳍将精液输送到雌鱼生殖孔,整个过程在3~5秒。

2.孕期:淡水魟从交配后,雌鱼30天左右可见胃部附近生殖腔隆起,60天左右可见生殖腔小鱼蠕动。怀孕雌鱼可按照平时管理。

3.生产:90天左右生产。小海鹞鱼刚出生时横径10厘米左右,体态特征与成鱼完全一致。小魟鱼出生后3天内消耗体内卵黄。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1.新鱼入缸:淡水魟体质强壮,但对于水质大幅变化忍受能力差。新鱼先连袋置于鱼缸内10分钟,使水温恒定。用细水管虹吸鱼缸内水到装鱼的袋内,流量1升/分,袋内水过量时,将袋内的水舀回缸内。流水1小时后,将鱼捞入缸内。

2.水质调控:保持水温26~28℃,pH5.5~6.5,抽水泵、加热棒、充气泵24小时开通。

3.投喂:新鲜泥鳅、河虾,切段,冷冻,融化后投喂,每天按体重1%~2%投喂1次,以尾柄处胃部微鼓为宜。

4.换水:淡水魟宜在水质清澈的老水中饲养,不可换水量过大。每日用内径2厘米软管虹吸缸内大颗粒粪便、残饵等杂质,并补满到原水位。每周大换水一次,换总水量的30%~50%。

体型较大的成熟、亚成熟野生淡水魟鱼体质相对强健,耐受性较强,长途运输成活率较高;但对新环境新水质适应较慢,初开口时间较长。体型小的幼魟体质相对较弱,长途运输成活率较低;但对新环境新水质适应较快,初开口时间较短。

疾病防治

淡水魟体质强壮,入缸稳定后,基本不会得病。海鹞鱼无鳞鱼类,耐药性比有鳞鱼类低很多,用药浓度要比有鳞鱼类低。

1.外伤:淡水魟会因碰撞擦伤、打斗等造成体表皮肤轻度损伤,多数会自愈。交配期,雄鱼撕咬雌鱼,严重时会咬掉身体大块肉质边缘,极易感染发炎,需用抗感染药物。

2.体内寄生昆虫:淡水魟摄食泥鳅、河虾等生鲜饵料,易得淡水鱼类绦虫、须苔属等寄生虫,造成厌食、消瘦,严重的会体质衰弱死亡。将生鲜饵料放在冰箱内冷冻一段时间后使用,可减少寄生虫数量。也可用吡喹酮等驱虫药定期拌在饵料上投喂。

3.肠炎:淡水魟贪食,每次投喂不可过量,防止神经性贪食症后损伤胃壁引起肠炎。冰冻的生鲜饵料需融化后再投喂,防止肠胃受凉引起肠炎。

判断健康与否:

1.体盘:体形略圆无伤口,体盘饱满平滑,无黏膜覆盖,尾部完整无断裂,胸、腰骨无浮出,体盘边缘无缺角破损,静止时平贴于缸底或缸壁,盘面无浮隆状紧紧吸附

2.呼吸:鳃孔完整,呼吸匀称缓慢,频率规律,上呼吸膜薄舒张正常。

3.活动力:尾巴甩动有力,反应迅速,潜砂动作确实,平贴游动于缸底或缸壁佳,浮游于中上层水域劣。

4.眼睛:明亮有神,水晶体透明清澈,无白雾状,眼窝伸缩自如不凹陷。

5.觅食力:能吃且行动迅捷,捕食力道强劲,贪得无厌,吞咬凶猛,扑杀动作迅速确实。

毒性

淡水魟鱼尾部腹侧沟内有毒腺组织,所分泌的毒液为无色水状液,pH为中性,含氨基酸和多肽蛋白质,除游离氨基酸5-羟色胺、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外,具有3种高毒性的蛋白质。当尾刺刺入人体后,毒器将毒液沿侧沟注入体内,导致中毒。亦有认为是尾刺刺入皮肤后造成毒腺上皮组织脱落入伤部而引起的,被蜇伤的程度取决于蜇伤的深浅、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毒鱼毒腺组织的碎屑残留于损伤组织中的量。除中毒外亦可引起过敏反应。

淡水魟鱼刺伤局部可引起红肿疼痛,并沿局部蔓延,重者伤口为紫黑色,长时间不愈合;伤肢肌肉可致肌肉痉挛,甚至呈强直状态。较重时疼痛难忍,出现冷汗、心悸病、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甚至全身抽搐、昏迷、死亡。

治疗上除对症处理外,采用原鱼的尾刺焙干研末,或用原魟鱼的肝脏捣碎,外敷伤处,有一定疗效。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研究人员在2005年至2016年间从阿根廷普拉塔河捕获了6种淡水魟鱼,并估算了各种淡水魟鱼的种群数量。结果发现,5种淡水魟鱼的数量每年锐减25%。

截止2017年,珍珠𫚉的种群数量保持了稳定。

濒危因素

2005年至2016年间,研究小组检查了每种淡水魟鱼的尾部缺失情况——这是渔夫之前是否曾捕到过它的痕迹。但阿根廷渔夫钩到淡水魟鱼时,通常会砍掉鱼尾部的毒刺,以便能安全地进行处理。体型更小的种群的尾部缺失比例更高,这表明捕捞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

保护措施

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捞,造成淡水魟鱼野生资源严重破坏,其产地已将部分种类列为禁捕保护动物。

黑帝王魟产于塔巴赫斯河,野生数量相对于其他海鹞鱼品种而言少很多,当地政府为避免滥捕,对黑帝王红的输出做了管制,已有人工养殖。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淡水魟鱼品种较多,体态特别,体色繁多艳丽,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观赏鱼之一。

经济价值

淡水魟鱼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南美的黑白魟(Potamotrygonleopoldi)、黑帝王魟(Potamotrygon sp.“pearl”)、三色珍珠𫚉(Potamotrygan motoro)都是极为畅销的品种,单尾价格在2000~100000元。

科研价值

淡水魟鱼是有名的陆封软骨鱼类,对研究软骨鱼类的生物进化、地壳运动等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疫情期间异军突起 淡水魟鱼成创意经济潜力股.珍珠快讯.2025-07-01

Potamotrygon Garman, 1877.itis.2025-07-01

过度捕捞威胁南美淡水魟鱼.科学网.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