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拔烛桥

拔烛桥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的一种独特民间社火活动,起源于禁赌仪式,通常在元宵节期间表演。

历史渊源

拔烛桥这一习俗与禁赌有关。据传,1858年(清咸丰八年),一位京官邱美金的父亲因家乡赌博风气盛行,导致土地荒芜,感到担忧。他提出建议,让村民们在正月制作百盏花灯和百个可插蜡烛的木架,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三天内绕村游行,随后烧掉花灯并销毁赌具,以消除瘴气,祈求麒麟保佑丰收和平安。村民遵循这一方法,焚烧了赌具,专注于农业生产,次年确实获得了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从此,这一习俗得以传承,并逐渐演化为“拔烛桥”活动。

活动内容

拔烛桥活动从正月十四晚开始,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舞灯队”进行。队伍包括两名提着吉祥灯的男童开路,后面跟着悬挂高照灯的长竹竿,中间是孩子们和姑娘们举起的各种自制花灯,老年人抬着花灯鼓亭,青年人扛着“烛桥”。队伍穿过街道,每经过一家门口,主人都会全家迎接,到了转弯处,扛烛桥的年轻人会在呐喊声中快速奔跑。同时,鞭炮齐鸣,烟火绽放,唢呐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队伍抵达村中心区域时,最精彩的“拔烛桥”环节开始。烛桥在执事者的指挥下翻转滚动,展现出一条栩栩如生的火龙。接着,烛桥分为两节,分别代表上村和下村,队员们竞相将对方的烛桥拔向自己的农田,最终获胜的一方预示着来年更好的收成。整个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日结束。过去,尤其是女性,可以在这些夜晚暂时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尽情观赏花灯和烛桥,享受难得的自由时光。

演出道具

“烛桥”由上下两层的木架构成,上层可插入两支大蜡烛,下层设有手柄便于握持,两端通过木插销连接前后木架,大型烛桥可连接80个,小型烛桥也能连接54个,形成蜿蜒曲折的木龙形状,拉直后类似山涧溪流上的木架浮桥。点燃的蜡烛在黑夜中发出明亮的光芒,如同银河中的北斗星座。烛桥的木插销是活动的,使得操作非常灵活。拔烛桥实际上也是枫坡村盛大庆祝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参考资料

武夷山:“拔烛桥”欢乐多 庆元宵氛围浓 - 武夷山要闻.中国武夷山市政府网.2024-11-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