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1959年4月29日,中国在《党内通信》当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实施,2018年,全国的农机总动力稳定在十亿千瓦左右,农业各领域新型集区加快增长,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均水平超过了67%,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2024年7月,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是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具体内涵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业的机械设备。其重点:一是三夏三秋机械化;二是改土治水机械化;三是山区机械化;四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一是以抢农时为中心的三夏三秋机械化,中国地处温带,夏收夏种更管、秋收秋种秋管是增产丰收的关键季节。但是,农活集中,农时短促,劳动力紧张。要做到快收、快运、快种,管好各种田间作物,争季节,抢农时,抗干旱,农业机械可发挥作用。快收就是大、中、小型机械结合,以中、小型机械为主,实现收割机械化。主要是和滔麦割晒机,发展联合收割机和高秆作物收割机,高效脱粒机,推广洪干机及晒场机械。快种就是推广机械播种、移栽、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种子精选加工、包衣、包装新技术和机具。管好田间作物,实现中耕、施肥、植保机械化。
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包括开沟、平地、推土、筑埂和碾压等施工中基本实现机械化;在低洼潮湿地方,为改良土壤,可推广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鼠道型、开沟铺管机、振动暗沟犁等新型农机具。排灌机械化在渠系配套的基础上,做到能能排;一般地区,逐步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可推广喷灌、微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三是山区机械化,中国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积极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改善饮水、用水条件,逐步实现机城化:着重解决山地运输机械化,以及发展山区适用的小型耕作机、轻便耕耘机、小动力机具、双向犁、高扬程水泵、高射程喷雾器等。
四是林、牧、渔生产机械化林业生产的树木栽植、管理、木材采集、加工以及水果的采收、分级、包装等;畜禽养殖的喂料、饮水、清粪、通风、采暖、挤奶、集蛋等作业全部使用机器。
五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兴建现代化大、中型粮食、油料、棉花、果优及备食产品等加工机械。
中国的发展历程
行政推动阶段(1949年至1980年)
1959年4月29日,在《党内通信》当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关键手段,是提高生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依靠农业机械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让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形成了以政府或人民公社为主导的农业机械化体制。为适应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国家对农机化发展战略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的农业技术选择首先是"迅速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和各种除草剂的生产",其次是"积极选育、引用和推广良种",最后才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机械化"。技术选择的顺序是:化肥、良种、机械化,并且机械化是因地制宜地进行,这就强调了化肥、良种是更好的技术选择。此后,国营和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资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可以说从零起步,国家集中力量支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造流通教育应用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体制转换阶段(1981年至1995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实现途径,也推动了农机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化。
市场导向阶段(1996年至2003年)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中国小规模农业生产单元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在系统总结基层农民创造的农机跨区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农业部首次在河南省组织召开了全国"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推动了跨区机收这种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展。当年,北方11个省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机收,这标志着由农民推动的诱致性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再次得到国家认可,开始转化为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1997年,农业部与公安部、交通部等六部门共同成立了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对持有跨区作业证的联合收割机免收过路过桥费。此后,我国跨区机收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小麦机收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4月,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在跨区作业组织管理、信息服务、作业质量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此外,国家积极支持国产农机装备研发,以"新疆一2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研制成功,为我国大规模组织小麦跨区机收提供了成熟适用的机具保障。国家还对农机产品增值税长期实行优惠税率,对农机流通、农机作业服务也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至今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农机工业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4年,中国开始推行农机购置补贴,最初只有7000万,到2017年已经超过300亿。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
2018年,全国的农机总动力稳定在十亿千瓦左右,农业各领域新型集区加快增长,农机的装备结构不断改善,农机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极大地夯实了中国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基础,农机作业水平也在持续的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于2018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对切实加强农机人才的培养,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持续改善农机作业的基础条件,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1.91%、66.56%。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1亿千瓦,达到11.06亿千瓦,较上年增长2.63%;拖拉机拥有量2144.07万台、配套农具4029.14万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同比分别增长12.47%、4.24%,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同比增长9.65%。粮食作物生产机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73.11万台、63.80万台、98.7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6.39%、4.49%、2.56%。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等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相继投入农业生产,植保无人机拥有量达到13.07万架,同比增长33.48%。
各国概况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美国在本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农牧业发达,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重要农作物为小麦、甘蔗,其次是大麦、燕麦、棉花、水稻、牧草等。澳大利亚的小麦、水稻、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左右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至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澳大利亚的甘蔗和水稻种植面积目前仍在扩大,农业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农业对拖拉机的需求仍有潜力。近年来对拖拉机的使用量虽没有明显增加,但拖拉机的使用效率却在提高。为了提高拖拉机的使用效率,澳大利亚的拖拉机和牵引农机具正在向大型宽幅、联合作业方向发展,作业机具和项目在向成套发展。发展大马力和高速的拖拉机是今后的趋势。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个人少地多,农牧并重的发达国家。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加拿大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畜牧业以肉牛、羊、猪为主。加拿大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年均生产的农畜产品,粮食高于10万kg,肉类高于4000kg,牛奶高于1.6万kg。这么高的农业劳动生产机械的特点是与粮食生产及禽畜饲养高度机械化分不开的。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粮食生产和畜类生产机械与设备配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从拖拉机到农机具及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部分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这和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基本相似,皆属高水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法国
法国农业发达,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粮食作物从整地、播种、中耕、病虫害防治、收获、运输、加工、储存等环节均有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法国在作物育种机械和葡萄园机械方面较发达。从作物育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清选、分级、包装、包衣等有一整套机械供应,特别是种子加工厂,各种设备配套齐全,自动化程度也较高。法国的葡萄园机械,从拖拉机到配套的栽植、剪枝、整形、施肥、施药、采收、包装、运输都有相适应的机械,机械化作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葡萄采收机械每年生产量较大,也有较多出口。
英国
英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均较发达,种植业以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为主。种植业从种植到收获均已实现全过程的高度机械化。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3%。畜牧业中肉牛、奶牛饲养也已高度机械化。如奶牛场从牛的供料、供水、清粪、挤奶及牛奶收集、贮存、运输等各环节均为机械化作业。英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较发达,农业装备以种植业和畜牧机械为主,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大量出口。农机企业以小企业为主,英国重视74.6kw以上拖拉机的生产,也注意发展与拖拉机配套的各种复式或联合作业机。奶牛、肉牛饲养和挤奶等机械品种也较齐全。
德国
德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农场较小,次于法国和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很高,农业和畜牧业均已实现机械化。德国的农机工业也很发达,每年的出口量约占农业机械的50%,出口额占西欧各国前列。农机产品制造水平高,农机企业对市场需求反映及时,适应能力强,因此在世界上占有较高份额。
意大利
意大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麦、玉米、水稻。水稻年总产量约130万吨,为欧洲主要产稻国。意大利的农作物生产特别是水稻从土地耕整到种植、除草、收获等70年代就已实现全部机械化作业。意大利是欧洲主要葡萄生产园,种植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葡萄生产从挖沟、种植、灌溉、剪枝、病虫害防治、施肥到采摘已实现了全部机械化。除了种植业外,意大利的养猪、奶牛和家禽饲养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工厂化饲养,并达到了高度机械化水平。
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少,日本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田间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联合收割机居世界领先水平。日本能在水稻育秧、移栽方面很快实现机械化,有赖于高度重视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所提供的高质量设备。除水稻生产外,奶牛饲养、肉牛和养鸡、养猪业也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特别是设施农业,日本的节能日光温室很发达,花卉、蔬菜、养菇等广泛采用温室栽培。
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国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以较少的水来保证作物的丰产和生活与工业用水的需要,喷滴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0%。以色列的节水灌溉设备主要有大型喷灌设备、微喷灌、滴港口系统及设备。以计算机控制的喷灌、滴灌系统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期需水和土壤墒情自动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同时还可以辅助施液肥和施农药防治病虫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蒸发和浪费,极大地提高了水、肥料、农药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这些节水灌溉设备广泛地用于花卉、蔬菜的温室种植和果树灌溉中。以色列的温室也很发达,温室的主要作物为蔬菜和花卉,是世界主要花卉与蔬菜出口国之一。节能日光温室业也很发达,日光温室所用热镀锌管构架,透光覆盖材料聚乙烯与聚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透光板、温室环境控制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网、生长架等均有相关企业生产,除满足本国需要还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荷兰
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 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 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荷兰农业特点是农业、畜牧业、渔业都高度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园艺业非常发达,为世界最大花卉出口国。温室花卉栽培是该国花卉生产的主要形式。该国生产的温室设备和设施居世界领先水平,是世界日光温室的主要供应国。
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实现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通过推行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突破高端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产品结构。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化合物可用”问题基本解决。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重点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实现协同发展,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和技术供给基本满足需要,农机装备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意义
农业机械化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为轻松和高效。这一转变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许多年轻人看到通过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潜力,开始重新审视农业这一行业,并愿意投身其中。他们带着新的思维、新的技术,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农机具的普及和应用,农机服务、维修、培训等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这些产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更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民通过参与农机服务、学习农机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机械化还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兴起,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更为农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促使农业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相应提升。这使得农业成了一个有前景、有奔头的行业,吸引了更多人才愿意投身其中。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更加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短板
首先,技术原创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开发。一方面,高校相关学科的萎缩,重要前沿和原始性创新匮乏,生物、信息、自动智能化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缺乏融合。另一方面,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其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能力难以发挥。
第二,企业科研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阶段,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确立,制约了农机科技自主创新。中国农机企业8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700家,但中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累计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企业。具备研究能力的企业不足200家,仅占规模企业的7%,仅有20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究中心。
第三,多元长效机制缺乏,持续创新投入能力不足。每年国家财政科研投入中农业装备占比不到0.1%,农机企业尚未成为投入主体,科技与金融未能有效结合,农机科研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装备技术的持续创新开发与应用。
应对措施
一是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减损提质、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突破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三是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推进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全程机械化、构建水产绿色养殖全程机械化体系、推广绿色高效养殖装备技术。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推进绿色高效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应用、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体系建设。五是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推进适宜装备研发推广、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推进作业服务模式创新。六是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示范运用智能化技术、推进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机节能减排。七是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壮大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机销售、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产业发展、推进农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八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不断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推进驾驶培训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席令第十六号) .中国政府网.2024-07-26
中国农机发展大变迁 .百家号.2024-07-26
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7-26
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百家号.2024-07-2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7-26
世界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启示.中国供销合作网.2024-07-26
中国制造2025发布 确定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日报.2024-07-26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农业机械装备领域 .中国政府网.2024-07-26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 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24-07-26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2024-07-26
现代农业关键在“机”的意义 .百家号.2024-07-26
三大因素制约我国农机产业发展 .中国供销合作网.2024-07-26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人就《“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答记者问.人民网.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