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头菊(拉丁学名:刺头菊属 affinis Schrenk)是菊科刺头菊属的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
根直伸,暗褐色。
茎直立,灰白色,被密厚的绒毛或部分或全部脱毛而至无毛,不分枝或上部分枝,茎基粗厚,被褐色残存的叶柄及稠密的棉毛或绒毛。
基生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向下渐狭成具翼的叶柄,包括翼柄长8-12厘米,宽2-4厘米,边缘大锯齿或浅裂,大锯齿或浅裂片卵形、宽卵形或半圆形,先端钝或圆形或宽急尖,有针刺,针刺长2.5-5毫米,边缘针刺稀疏,较短,长0.5-1毫米,全部针刺淡黄色;下部茎叶比基生叶小,但与基生叶同形,边缘具等样的刺齿、浅裂及针刺;中部茎叶椭圆形、披针形、卵形或长卵形,较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具有等样的刺齿、浅裂及针刺;上部及最上部茎叶更小,卵形。全部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稀疏蛛丝毛,下面灰白色,被稠密或密厚的绒毛;中上部茎叶无柄,基部扩大耳状或圆形扩大抱茎。
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植株含少数头状花序,不形成明显的伞房状花序排列,花序枝粗。总苞球形或卵形,不包括边缘针刺直径1.5-2厘米,无毛或有稀疏的蛛丝毛。总苞片9层,多数,100个以上,向内层渐长;中外层钻状长卵形至钻状长椭圆形,宽2-3毫米,包括顶端针刺长8-12毫米,边缘有缘毛,向上突然收窄成坚硬针刺,针刺淡黄色,长4-5毫米,向下或向外弧形反曲;内层长椭圆形或宽线形,长达15毫米,宽2-2.5毫米;背面有短糙毛,边缘有短缘毛,顶端刺尖;最内层线状倒披针形,长18毫米,宽2毫米,背面有糙毛,边缘有短缘毛。顶端短刺尖。托毛平滑,边缘无糙毛亦无锯齿。小花白色,花冠长14毫米,檐部长9毫米。
瘦果倒长卵形,长4 毫米,宽2毫米,有花斑,4肋棱,肋棱在果顶伸出成斗刺尖,形成不完成发育的果缘。
花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分布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地区(布尔津县、铁木耳塔木、奇台县)。苏联中亚、蒙古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中亚列普萨地区。
生长环境
生于沙丘及荒漠,海拔480-800米。
刺头菊属
刺头菊属植物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叶互生,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基生叶通常莲座状。头状花序同型,含多数小花,单生茎顶,或植株有多数头状花序,排成总状,圆锥状花序或伞房花序。总苞卵形、球形、圆柱状、钟状或碗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坚硬,革质,顶端渐尖成硬针刺,最内层苞片顶端通常硬膜质,钝。花托平,被稠密的托毛,托毛边缘糙毛状或全缘。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丝分离,光滑。花药基部附属物箭形,羽状撕裂。花柱分枝短或较长。瘦果倒卵形、倒圆锥状,压扁,有2条明显的边肋或5-多条高起的肋棱或脉纹,无毛,极少有蛛丝毛,基底着生面,平,顶端通常圆形,边肋或肋棱伸出成尖齿状或多少形成齿状果缘。冠毛1-多层,冠毛刚毛等长,糙毛状,基部不连合成环,但极易分散脱落,极少无冠毛。约6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西南部和苏联中亚。新疆和西藏自治区是这个属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我国有11种,仅见于新、藏二区。
相关种
丛生刺头菊Cousinia caespitosa Winkl.
深裂刺头菊Cousinia dissecta Kar. & Kir.
穗花刺头菊Cousinia falconeri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
丝毛刺头菊Cousinia lasiophylla Shih.
光苞刺头菊Cousinia leiocephala (Regel) Juz.
宽苞刺头菊Cousinia platylepis Schrenk ex Fisch. & C. A. Mey. & 鸟纲Lallemant.
硬苞刺头菊Cousinia sclerolepis Shih.
毛苞刺头菊Cousinia thomsonii C. B.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