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寺西范

寺西范,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西南10里处。

村庄起源

寺西,古称青丘,亦称青丘寺,开元18年,李隆基邀请诸禅师共推神会为七祖,明正统1368年至1644年扩建大原宝殿,逐步发展至今天,形成如今在鲁西南小有名声的寺西范村。

寺西范村村名的由来,是由于寺西范村的村东头100米处有一座古遗址青丘寺(又名青丘堆遗址)。

寺西村人口1000余人,有范、李、杨三姓,耕地面积1500余亩,盛产棉花、大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中居民多以种地及外出打工为生计。

村庄历史

1、开元18年,唐玄宗邀请诸禅师共推神会为七祖;

2、明正统1368年至1644年扩建大原宝殿;

3、2001年1月前归原二郎庙乡下辖;

4、2001年1月二郎庙乡取消建制,划归马岭岗镇至今。

地理环境

寺西范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比较平坦,地面坡度约为1/5000。主干河流呈东西走向,主要有南河、东头河沟以及北地河沟等河流。土壤以轻壤为主,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行政区划

全村共有三条街,两条主街(前街、后街)东西贯穿全村,将全村村民分为南、中、北三块居住。

村庄概况

1、村里目前没有专门的卫生室,在疾病治疗方面有待提高;

2、村内部原设有幼儿园及小学(一、二)年级各一座,由于教育规划已取消,小学及初中的入学率基本达到100%。

3、村内有自发组织的秧歌队,丰富了村里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4、村东庙前设有锻炼设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锻炼需求。

经济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制注定了寺西范村在经济上的不发达,离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本地淳朴的民风及物产的丰富,使村民的生活倒也富足。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打工挣钱为主,这也极大的提高的寺西范村的收入,另外部分村民种植些如大蒜、大葱、棉花等经济作物,每年也有不错的收入。

文化

1、居民全部是汉族,崇尚我国传统文化,戏曲等古老文化在中老年民众中拥有很大的市场。

2、村中每年都会出现几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的寺西范的知名度。

3、村东头有很多历史遗留的古碑等文物。

交通

寺西范村交通便利,村中公路四通八达,东接许庄直通220国道,北通岗上可去龙王庙学校,南达张楼去王浩屯镇赶集很方便,北到范海可去通古集。交通的便利,极大的促进了本村的发展,也为外出人员的返乡带来了便利。

旅游

村东头拥有山东省省级文物遗产-青邱堌堆遗址,每年的庙会都会吸引周围甚至是十里外的居民来参加庙会,是寺西范村每年的一大盛事。

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进行过多次调查。堌堆现呈覆斗状,上部长、宽各有40米,下部边长各为50米,高达7米。北、西、东呈三级台阶状,南壁陡直。堌堆北半部灰褐土、质软,可采集到龙山、商、周时代的陶片,为文化堆积层。南壁土质硬,有夯筑痕迹,无包含物。据此,此堌堆是因某种需要依文化遗址而筑起的大台子,称为古遗迹更为确切,原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地方志有关“清邱”记载甚多。《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卫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邱。”《菏泽县志·舆地志五》:“清邱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邱,即此。”《新修菏泽县志、古迹》:清邱“在城西南三十里,即宋、齐会盟处。重要的是,堌堆上有一重修青丘寺碑记载:”春秋鲁僖公元年,齐桓公率诸侯同盟于葵丘。宣公十二年,齐人、宋人、曹人、卫人盟于青邱。青邱生即葵丘也。“这些文字把青邱的位置、作用做了一个极好的说明。又据文献资料,东周时,这里是齐、魏、曹、宋等国交界处。当时战争频繁,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要时常进行会盟。清邱地处商谈中心位置,自然是理想之地,因而此堌堆是为会盟而筑。

“清邱烟柳”,是曹州八大景之首,文人墨客常以此吟诗诵句,或讴歌、或感叹,发思古之幽情。清人苏眉在《曹州八景·清丘烟柳》中写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风鸣疑鼓角,野旷想族矛。枝瘦寒烟挂,林疏晓雾收。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