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浚(?-?),字汝源,号石涯,出生于明朝天顺末年至成化初期,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他在明朝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户部主事、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及郎中等。傅浚因其对炼铁技术发展的贡献而知名,他曾编纂了《铁冶志》一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炼铁的技术细节。此外,他还因为坚持廉洁奉公而在官场上受到尊重。
人物生平
傅浚的父亲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傅凯。弘治五年(1492年),傅浚通过乡试成为举人,随后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户部郎中一职。由于他的父亲去世,傅浚回家守丧期间,遭到了司礼监刘瑾的迫害,被假传圣旨剥夺了官职。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刘瑾的倒台,傅浚才得以恢复名誉并再次被任命为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不久之后,他升任郎中,负责监督遵化市的铁冶工作。遵化铁冶是明朝时期规模最大的官方铁矿,自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开始运营,但由于管理不当,问题丛生。傅浚上任后,大力整顿,使遵化铁冶重现生机。正德八年(1513年),他收集整理了有关山场、场厂杂职等方面的资料,编写了《铁冶志》一书,共两卷二十三目,于正德十五年出版发行。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原书已失传,但部分内容仍可见于《四库全书》和其他文献中。书中记载了遵化铁冶的生产过程和技术特点,如使用特定的石头作为原料,以及如何处理冶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傅浚在遵化铁冶的工作结束后,转任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这个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的河道水利工程和堤防建设。在这个部门,傅浚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廉洁的作风著称,他坚决抵制任何非法的要求和行为。然而,由于不愿妥协,他最终被排挤出工部,调往山东省担任盐运司同知。在那里,他继续履行职责直至去世。
政治生涯
傅浚的政治生涯始于明朝,他在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为进士,随即被任命为户部郎中。由于父亲去世,他返回家乡守孝,期间遭到刘瑾的诬陷,被免去官职。刘瑾垮台后,傅浚得到平反,重新进入仕途。他在工部的任期中,尤其在遵化铁冶的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傅浚还因其在都水司的廉洁表现而闻名,他拒绝向有权势的人提供非法资金支持,因此遭受排挤,最终被调离工部。晚年,傅浚在山东盐运司同知的岗位上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家族背景
傅浚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傅凯也是进士出身。傅浚和他的儿子傅檝均继承了家族的传统,也都成为了进士。这一成就使得他们家被誉为“三进士府第”。
后世纪念
傅浚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人所铭记。他的著作《铁冶志》虽然已经失传,但在历史文献中仍有痕迹留存。他的廉洁精神和对技术革新的追求,激励着后代学者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