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黄耆

湿地黄耆(学名:Astragalus uliginosu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主要分布在蒙古、西伯利亚、朝鲜以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等地。

形态特征

湿地黄耆的茎单一或数个丛生,直立,被白色伏贴毛。羽状复叶有15-23片小叶,长10-18厘米,有短柄;托叶下部连合,茎上部的卵状披针形、下部的卵状三角形;小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0-30毫米,宽5-15毫米,先端钝圆或稍尖,常具刺状小尖头,基部通常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总状花序生多数、紧密排列、下垂的花;总花梗较叶稍短;苞片卵状披针形,较萼短或近等长,膜质,疏被黑色伏贴毛,稀混生少数白色毛;花萼管状,长7-11毫米,被较密黑色伏贴毛,有时混生少量白色毛,萼齿线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1/2;花冠苍白绿色或稍带黄色,旗瓣宽椭圆形,长13-15毫米,顶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短,瓣片与瓣柄近等长,线状长圆形,龙骨瓣较翼瓣短,瓣柄较瓣片稍短;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长9-13毫米,膨胀,斜立,背缝线凹入,表面无毛,具细横纹,革质,假2室。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分布

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000米的地区,见于林下湿过早地及沼泽地带,如林缘、林下湿草地、河边草地及沼泽湿草地近旁。在中国,主要产于吉林省安图、汪清县抚松县等县,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五岔沟、索伦镇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黑龙江省萝北、密山市虎林市饶河县阿城区等县,伊春市牡丹江市。在国外,主要分布在蒙古、西伯利亚、朝鲜等地区。

主要价值

可作饲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