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小康村

南雅镇小康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是个田地少、山林资源馈泛的行政村,农户收入低,人均不足1000元,在全镇21个行政村中算有名的穷村。

基本简介

到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跃居全镇行政村中上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收入如此大变化,缘于种桃产业的发展。提起小康村种桃,人们就会提到小康桃果流通协会会长——张学彬。

张学彬当过种植户、营销户、村委、村书记。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村委的他面对小康村资源馈泛,农户收入低,生活贫困的现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在脑里。如何脱贫?在一次吃祖辈种的桃后,感到甜分高、口感好,有心的他想:是否与该村的气候、土壤有关系,顿生种桃想法。86年在镇农技部门的支持下,他从古田县凤埔引种率先种植10余亩370多株白凤水蜜桃,经过精心管理,长势喜人,4年后(90年)桃子年收入达到7000余元,93年达到3万余元。如此高效益,轰动了当时贫困的山村,各家各户都向张学彬学习种桃,剪技引种,咨询种植技术和管理办法。

发展概况

面对农民种桃热情的高涨,首先要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张学彬自己购买有关种桃书籍,自学种植技术,经常到市、镇农技部门请教专家,在自家桃园实践生产,在自己掌握技术后,毫无保留免费传授给农户,农户种植遇到问题都要来请教张学彬,他成了山村种桃“土专家”。每年他组织在3月桃树开花之前(产前)和8月桃子采收之后定期举办生产管理培训班。在产中根据特殊需要,及时请市、镇农技专业人员授课,每次课堂暴满,听众百余人。2006年办5期授课班,听众500余人次,发放各种植保科技资料520余份。他还组织村种桃骨干到古田县大桥、凤埔镇、浙江金华等产桃区学习取经。并对品种进行改良,扩种早、晚熟白凤水蜜桃和油桃品种。经努力,该村产出个大均匀、外观好、肉质脆、甜度高、口感好的优质桃子,2004年南雅镇在该村举办“桃王赛”。

桃业发展带来了销售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10月,在他组织下成立“小康村桃果流通协会”,他被推选为会长后,积极拓展省内外销售市场,引来客户,现每到产桃季节,就有20多家客商上门收购,产品销往福州市、厦门、泉州、三明、龙岩、福清、南平等省内及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外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享有“建瓯桃”美誉。他“以诚待人、以信赢客”,桃子销售分等分级,严格把关,在福州、厦门市、福清等地市场,只要包装篓上有“发展经济、张记学斌”和塑料筐上有“学斌大、中、小”小样,市场都认可其质量、数量。他每年要销出桃子300多吨,有效带动村桃销售,该村桃子年年销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在张学彬的引领下,小康村527户人家90%以上种植桃子,多的户种100余亩,普遍种有10余亩,全村种水蜜桃2500余亩,年产量5000余吨;种油桃600余亩,年产量900余吨,仅桃一项,年收入在1200多万元,占总收入70%以上。每年阳春3月季节,满山遍野桃花盛开,迎来厦门市福州市南平市等地赏花客人,在赞不绝口的赞美声中,农户们引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希望。张学彬也受到群众的好评,2003年被南雅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举为建瓯市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2006年被建瓯市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面对种桃产业的未来,张学彬在思考:一是要注册一个桃子商标,打造小康桃子品牌;二是建立小康村桃果专业合作社,把桃农更有效组织起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