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纹北箭蜓(学名:Ophiogomphus spinicornis)是春蜓科、北箭蜓属昆虫。雄性腹长40毫米,后翅35毫米,翅痣4毫米,雌性腹长47毫米,后翅40毫米。上、下唇均为黄色,上唇边缘具黄色毛,下唇具黑色毛。头顶黑色,单眼上方具1半弧形隆脊,上被黑色毛,后方有1大黄斑。具黑色长毛的后头缘两侧各有1个黑色齿状突起。前胸黑色,具黄斑。合胸大部分红黄色,脊部黄色,背条纹甚宽。翅透明,后翅约35毫米,翅痣4毫米,红褐色。腹部红黄色,两侧各具1黑色条纹,延至第9、10两节背面形成1椭圆形黄斑。雌性与雄性基本相同,腹较长,后头缘两侧具后头角1对。
宽纹北箭蜓幼虫孵化后在水中生活,捕食水中的小动物;成虫善于飞翔,不仅远途飞行有耐力,而且飞行技术高超,以小昆虫为主食,是捕食蚊子的好猎手。分布于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北京市。
宽纹北箭蜓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亦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宽纹北箭蜓雄性腹长40毫米,后翅35毫米,翅痣4毫米,雌性腹长47毫米,后翅40毫米。雄性头部的下唇全部为黄色,边缘有黄色毛。上唇黄色,有黑色毛。前后唇基本均为黄色。额为黄色。两端有少数黑色小齿。头顶黑色,单眼上力有一半弧形隆脊,上有黑色长毛,隆脊后方有一个大黄斑。前胸黑色,具黄斑,前叶前缘红黄色,后缘黑色,背板中央具一对圆斑点,两侧具大黄斑,其余黑色,后叶中央具大黄斑,其余部分黑色。全胸大部分红黄色,领条纹中间间断,背条纹很宽,上方与肩前条纹相连,下方与领条纹相连。足大部分红黄色,腿节背面端半部具黑色条纹,胫节腹面及跗节黑色。翅透明、翅痣红褐色,周边脉黑色,前缘脉黄色。腹部红黄色,两侧各具一黑色条纹。雌性与雄性基本相同,腹较长,后头缘两侧具后头角1对。
生活习性
宽纹北箭蜓成虫善于飞翔,不仅远途飞行有耐力,而且飞行技术高超,它们可以“定点”飞行,即在一个地方“静止”地飞,不前行也不后退。宽纹北箭蜓主要以小昆虫为主食,是捕食蚊子的好猎手。
分布范围
宽纹北箭蜓分布于中国(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北京市)、蒙古、俄罗斯(图瓦、契塔、布里亚特)。
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宽纹北箭蜓产卵在水面或水生植物上。幼虫孵化后在水中生活,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保护现状
1989年,宽纹北箭蜓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19年,宽纹北箭蜓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