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金项齿突蟾

金项齿突蟾(学名:Scutiger chintingensis),属无尾目角蟾科雄性体长约42mm,雌性约51mm。背部皮肤表面呈棕红色、金色或橄榄色,并有不规则排列的斑点,形成交叠的腺;有非常尖的小颗粒。该物种仅在四川省分布,数量稀少,随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已被列为濒危物种。成体主要生活在洞穴中,夜间活动。繁殖季节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

分布地区

金项齿突蟾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省西北部、贵州省北部和湖北的利川市等地。具体分布在四川的峨眉山市洪雅县、汶川等地。

形态特征

雄性长约42mm,雌性约长51mm。头部十分扁平,宽度不及长度;鼻子圆形;瞳孔垂直纵向排列。它们没有外耳;上颌的牙齿很长,排列整齐。背部皮肤表面呈棕红色、金色或橄榄色,并有斑点,斑点不规则排列,形成交叠的腺;有非常尖的小颗粒。腹部光滑,并有许多黑褐色的小斑点。后腿不长,四肢有颗粒状的黑色突起。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卵直径约3.5mm。当蝌蚪长约33mm时,头部长12mm;蝌蚪长约51mm时,头部长约20mm,身体透明。

生长繁殖

该蟾生活于海拔2500~3050m的山区顶部小溪及其附近。成蟾营陆栖生活,5月底至6月是该蟾的繁殖季节,白天栖于岸上土穴、泥洞、植物根部等潮湿环境中,夜间出外发出“咯、咯”的鸣叫声。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产在石块底面,卵群呈团状或环状,每只雌蟾产卵130~164粒。蝌蚪栖于小溪水或缓流处石下,数量较少。蝌蚪经1-2年完成变态过程,当蝌蚪长约33mm时,头部长12mm;蝌蚪长约51mm时,头部长约20mm,身体透明。

生活特性

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齿蟾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植物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夜出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藻类等为食。经1~2年完成变态。红点齿蟾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蝌蚪全长可达120毫米,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不易看清。

种群状态

金项齿突蟾是中国特有种。由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很少,受胁等级为濒危EN。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