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南哨河

南哨河,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条河流,汇入沅江市上游清水江,属于江水系。河长89千米,流域面积1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5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967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万千瓦。

简介

南哨河,长江支流乌江支流清水江的支流。南哨河是仰阿莎湖区回水最长、河面最宽的支流湖泊。《清江志》称乌沙河,支流多源,干流仅指南哨至下格东河口一段,计16公里,东北向入清水江。主干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河床宽50至150米,流量最大40.41立方米/秒,最小3.65立方米/秒,平均32.7立方米/秒。落差31米。有23个自然寨居流域内。

主干流两岸汇入溪沟12条。

西岸4条,依次为:

白德溪,在南哨镇境,发源于德阜堡寨下,东向入河,全长3公里。

白德沟,在南哨乡境,发源于白仟坳下,东向入河,全长2.1公里。

白仟沟,在返排乡境,发源于白仟坳下,东向入河,全长0.8公里。

章汉溪,跨南哨、返排乡境,发源于白牛塘大坡西南,东向入河,全长8.2公里。

东岸8条依次为:

南当沟,在南哨乡境,发源于小九荡寨下,西北向入河,全长1公里。

桃子沟,在南哨乡境,发源于高顶盖山北面,西向入河,全长1.6公里。

九虎溪,在南哨镇境,发源于九射寨附近,西向入河,全长7.1公里,支流4条。

巫哨溪,在返排乡境,发源于保岭坡北面,西向入河,全长5.6公里,支流3条。

展刁溪,在返排乡境,发源于九哨坡东面,西南向入河,全长4.2公里,支流3条。

返排沟,在返排乡境,发源于麻栗树寨附近,西北向入河,全长0.8公里。

巫交沟,在返排乡境,发源于原巫交寨后山,西北向入河,全长2.2公里。

下革东溪,在返排乡境,发源于油山岭大坡西面,西北向人河,全长4.2公里,支流1条。

南哨河自南哨以上由太拥、巫密两支汇成,太拥河又纳朗洞、两汪河。巫密、太拥及郎洞3条河实为南哨河的3大支流。

主要景点

南哨河内峡谷幽深,两岸群山起伏,林海涛涛;河中清水碧绿,波光鳞鳞;天空万里长空、白云悠悠;还有那古树高低错落,枯藤青苔盘缠,溪泉叮咚。杜鹃花属满山遍野,姹紫嫣红,与苍翠的森林、潺潺的流水、云来雾去的天气变幻浑然一体,俨然一幅绝美的天然图画。

1.石门 返排寨脚河两岸各有一大石块(形状扁平如门),当地人谓之"吉祥门",能关住本寨的风水财气不外流,所以返排有许多人在外工作、做官。

2.格捏塘 格捏滩下的一个大塘,传说这个塘里住有一公一母两条龙。这两条龙把当地村民晾在田里的稻草衔进洞内铺在地上睡觉。离塘不远有一个小村寨住着两父子,父亲非常喜欢儿子,不让他干活,独子就常去塘边钓鱼,这天独子在塘边钓鱼被母龙给吸了进去,傍晚老人干完活回到家里,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回来,就到塘边去寻找,发现儿子的钓竿浮在水面上,就潜下水去看,在龙洞内找到了儿子的残留的衣服,并看见了母龙睡在稻草上,于是老人就回到家,取了火种点燃了稻草,把母龙烧死了。公龙回来后发现母龙的尸体非常震怒,一头撞塌了山峰腾空而去。从此再也没人见过有龙来这里,只留有塘边横卧着的塌下来的巨石。

3.神奇树影 在南哨老街,有一肖姓大户人家,后院一水井常年有两棵树影投映其中,据鬼师测算,此为该户人家发达的根本,经顺影寻物,得知一树长于桃子寨脚(今水文站处),一棵长在观音阁前。逢"龙抬头",肖户人家必虔诚祭拜。后因桃子寨古树被毁,肖家便逐渐败落。

4.马鞍石 在南哨河上流的白裸至朗晃之间,有一山石,形似马鞍,当地人称马鞍石。传说苗族抗清领袖张秀眉手下有一将军带兵打仗至此,与胜已几倍的清兵交战,败后,其余将兵全部战死,他则骑马踏上一山头,仰天长叹:"生不能为人民谋福利,死应当留此保护家乡",之后人马便化成了石头。后人为了纪念他,便称此石为马鞍石。

5.南哨 为苗族谐音,意为水下而生长粑叶的地方。一说为南方木材哨卡而得名。南哨集镇处于太拥河、巫密河和南哨河的交汇地带,被库区回水所淹,整个集镇向后山上移搬迁,又建成一个美丽的湖滨小城镇。

6.老山界 南哨境内较高的山峰,主峰海拔1528米,界顶面积约7平方公里,密林深处藏有"十里青山 "、"一夫峰"、"龙角峰"、"界板冷竹""峡谷青峰"、"峭壁飞泉""绿色蘑菇"、"龙角二柱"、"龙须二束"等景观景点密布其间。景中套景,景景相连。特别是奇境"一夫峰",一峰从江边崛起,耸入云霄,扼两江之要塞,有一夫当天万夫莫开之险。民国初年,一秀才兴致吟题上联:"一渡两江三上岸",至今七十余载,末有人对出下联。

7.鹅掌楸自然保护区 距南哨集镇12公里,鹅掌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植物,我国仅有一属一种,该属全世界亦只有两种,同时它还是研究古地质古气候的活化石物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省区有分布,但其种群多零星分布,数量不多,在南哨镇的老寨村一带,有一个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鹅掌楸林带,为研究我国中亚热带植被山地垂直带谱的群落及其演替、生态功能、植被资源等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是鹅掌楸这一珍贵物种宝贵的天然基因库。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