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滥食龙

滥食龙属(学名:Panphagia),又名泛食龙,是种基底蜥脚形亚目恐龙,生存于2亿3140万年前的阿根廷,相当于三叠纪的卡尼阶。滥食龙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之一,可能代表早期蜥脚形恐龙的食性过渡期。

发现

滥食龙的化石在2006年发现于阿根廷圣胡安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地质年代为2亿3140万年前,相当于三叠纪的卡尼阶。滥食龙的正模标本(编号PVSJ 874)是个呈非天然状态的骨骼,身长1.3米。化石包含头骨、脊椎、肩带、骨盆、后肢。这些红色化石深藏于绿色砂岩之中,研究人员经过多年才将化石与岩石处理完毕。滥食龙是在2009年由Ricardo N. Martínez与Oscar A. Alcober命名。模式种是首祖滥食龙(P. protos)。属名意为“全吃”,意指它们的杂食性食性;种名意为“第一的”。

食性

根据滥食龙的牙齿,显示它们可能是杂食性恐龙,是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草食性蜥脚形恐龙的过渡物种。颌部后段牙齿呈叶状、有锯齿边缘,短于前段牙齿。

分类

在2009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Ricardo N. Martínez与Oscar A. Alcober叙述、命名这些化石。他们同时也提出一个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发现滥食龙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蜥脚形亚目恐龙之一。滥食龙的肠骨、距骨、肩带类似萨特恩纳利亚龙,农神龙是另一种原始蜥脚形类恐龙。滥食龙的骨头中空、牙齿接近长枪形、以及身体比例,类似始盗龙属,一种原始的肉食性蜥臀目恐龙。

模式种是首祖滥食龙(P. protos)。属名意为“什么都吃”,意指它们的杂食性食性;种名意为“第一的”,意指它们的原始分类位置。Martínez与Alcober比对滥食龙与其近亲,推测蜥臀目恐龙演化于小型、善于行走的恐龙,类似滥食龙。滥食龙、始盗龙、以及两种没有正式研究的兽脚类恐龙,这些原始恐龙有许多类似特征。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